|
|
|
要GDP,更要碧水蓝天
|
|
时间:2009-09-14 |
|
9月10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股份公司炼铁厂开始拆除两座450立方米高炉,此举将使唐钢年减少烟尘排放量16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000吨。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唐钢全力打造绿色钢铁企业。
“450立方米的高炉竟是落后装备,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省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感慨地说。1978年,300立方米以下高炉是河北钢铁工业生产设备的主力,100立方米以下高炉生产得热火朝天。钢铁厂内红龙滚滚、黑烟冲天,穿上洁白的衬衣在厂区走一趟,就成为灰色甚至黑色的了。
河北钢铁的变化仅仅是一个缩影。从唯GDP论英雄,到经济与环保“两手硬”,河北正在沿着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大步前行。
“那时候人们看到烟囱冒黑烟,不会想到污染,都认为是工业的象征”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普通百姓还不知道“环保”是何物。“那时候人们看到烟囱冒黑烟,不会想到污染,都认为是工业的象征。”保定铸造机械厂退休职工吴世慈说。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了强大的惯性。然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人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成为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
河北也不例外。省会石家庄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嬗变,但环境污染也一直困扰着这座年轻的城市,2000年全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气只有34天,市区百姓一年中有90%的时间在“乌烟瘴气”中度过。在2003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中,石家庄是唯一的省会城市。
痛定思痛。为摘掉“黑帽子”,石家庄重点实施了大气、水、噪声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企业搬迁等工程,累计拆掉3600多根烟囱,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07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到289天。
更多的蓝天白云在全省各地重现。2007年,我省11个设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平均为313天,比2001年增加141天,增幅82%;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2000年下降31.4%。其中,秦皇岛、廊坊、衡水3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和‘好字优先’,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推动环境保护走上发展的主战场。”省环保局局长姬振海说。
30年来,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等三大环境保护政策,到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的确立,我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三大转变。特别是随着“评先创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的实施,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更加举足轻重。
环保门槛提高,不但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1972年,官厅水库突然死了上万尾鱼。国务院发布了三个文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迅速成立,这是国家成立最早的环保部门。启动官厅水库污染调查与治理,也拉开了我省环保工作的序幕,河北成为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最早的省份之一。
30多年风雨历程,河北在环境保护领域不懈探索,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1994年,编制的《碧水、蓝天、绿地计划》,是第一个被省政府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环保规划。同一年,我省第一部地方性环保法规———《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为依法保护环境奠定了基础。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省领导批拨500万元专款,用于奖励反映环境污染案件的举报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逐步提高。
尽管河北环境保护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治理的速度却远远追不上粗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速度;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结构,也给我省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我省今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形势十分严峻。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不了“污染帽”,就摘“乌纱帽”!以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为龙头,全力抓好污染物总量控制,这在全国是首创。省委书记张云川语重心长地说:“环境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作为一条必须把握住的底线。”
河北环保执法的腰杆硬起来了。完不成污染治理任务,就不给你批项目———2007年11月,我省出台《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试行办法》,挂牌督办与区域限批两项行政处罚手段在全国率先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今年4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深化了子牙河水系污染治理,促使子牙河大多数断面达到考核标准。
河北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了。改变“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着力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我省装备制造业连续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已跃升为我省第二大战略支撑产业。
环保门槛的提高,不但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今年前8个月,全省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334.6亿元,同比增长3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8.6%。财政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1.8倍。(祝晓光吴艳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