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浙江划时代的角色裂变
|
|
时间:2009-09-14 |
|
关于农民职业角色的定位,如今可谓越来越难了。
在当今浙江,农民的概念更趋复杂化:不仅有经营小块土地的传统农民,也有经营较多土地的专业农民;不仅有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农民,也有专门当工人和商人的农民;不仅有搞个体工商业、拥有少量资产和雇员的农民,也有办大中型工厂和商场、拥有大量资产和雇员的农民;不仅有受雇于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农民,也有搞资本经营当老板的农民……“农民”一词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让人不容易说清楚。
改革开放,让浙江农民亘古不变的生存方式及职业角色,发生了划时代的裂变。
留守土地者有了新身份
浙江农民的角色裂变,始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浙江农民生活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那个年代,农民的生存方式基本上是以种粮为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记春雷,中国广袤的田野上涌动春的气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蓄积已久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作物产量、质量大幅提高。在人多地少的浙江,光靠耕作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难以致富。于是,一部分农民告别田野,进厂打工,进城经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承包地流转成为可能,种养大户应运而生,专业合作社雏形初显。
2004年,浙江率先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合法身份,从此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共39.8万农民参加了7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寻着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目前全省各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类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
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还大胆“走出去”,到省外甚至国外承包耕地,建立农产品基地。
浙江的传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正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经营者,成为创业创新的新一代农民。
“洗脚上岸”者有了新角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时期,浙江明确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来抓,一批集体企业、联办企业、股份制企业、合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不少农民开始走出世代耕作的田野,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政府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埋单”,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2004年后,浙江启动并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大职业证书培训力度。每年培训的数百万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推进,使原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被逐步取消。2005年初,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证卡管理制度在浙江正式停止执行,农民进城务工不再有任何政策性障碍。
全省各地中心镇、专业市场和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快了农民转移就业的步伐。目前,近7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浙江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
农民职业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与穿着打扮时髦的农民工擦肩而过,人们很难想像他们就是从田野上走出来的新一代农民,因为他们身上的“土味”早已褪去,融合到了城市的时尚之中。
农民创业者有了新头衔
在离土农民的群体中,一部分敢闯敢为的农民选择了创办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变的不同时期,先人一步创业,快人一步搏击风云,率先实现了生存方式及职业角色的“蜕变”。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让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轮驱动。一批率先离开土地,在乡镇企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逐步成为乡镇企业的领军人物。
此后,浙江进一步要求各地坚持政企分开、明晰产权、转换机制,到2001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97%。与此同时,浙江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了数以万计农民投身于这场改变他们千百年来生存方式的创业潮。
农村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农民的身影活跃在创业的各个领域。职业角色的巨变,让村民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新变化,过去的三叔二大爷,如今“变脸”成了王老板、张经理、陈厂长……
以“善学习、勇创新”著称的浙江农民企业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合纵连横,搏击风云,将一家家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迅速崛起的“浙商”群体,让世人刮目相看。
出身农民的浙江企业家,以凤凰涅槃般的职业角色裂变,让世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浙江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宝贵精神。(记者施晓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