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改革经验 >
推荐资讯
上海市浦东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成本赚一亿(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网站纷纷报道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骤在1小时内快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兑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倍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推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10月25日,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鞋业生产流水线上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摄

  【提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编者按:一个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海港小镇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都市,从资源匮乏、可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地区实现了向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的腾飞,百姓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积累了高达4000亿元的民间资金……这些历史性的跨越,都源自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堪称改革开放中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

  温州,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最早跃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30年来,温州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促成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和发展的先发优势,迅速推动本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户籍人口756万,常住人口780万。

  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已经从昔日海防前线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沿,偏远闭塞的海港小城成为现代发达的沿海大都市,资源贫乏的农业生产地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0.4%。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5.95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1.79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四)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30年来,温州教育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卫生机构695个,病床18223张。2006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4.8万人,发放养老金26.2亿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6.2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5.1%和99%。

  二、温州发展之路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做法

  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温州人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是“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

  (一)以促进创业推动就业。这就是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引导群众“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言下岗说转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全民创业。1980年,全市1/3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城市大量待业人员难以就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约150万剩余劳动力。城乡人口就业成为困扰温州市党政部门的难题。市委和市政府根据当地历史上有经商习惯、手工业发达、能工巧匠多,具有发展家庭工商业的传统优势,鼓励人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城镇允许发展个体工商户,在农村支持和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较快解决了120万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市委和市政府因势利导,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和不断完善。首先制定和完善放开流通领域的政策措施,鼓励群众大胆发展商品经济,兴起温州第一次全民创业高潮,形成10万销售大军,其中一大批创业者成了企业家,成为温州经济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以后,市委和市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从降低创业门槛、保护创业者合法权益、加强创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发展,形成温州人自为商、户自为商、村自为商、镇自为商的全民创业长盛不衰的局面:750万人口的温州有近220万人在全国全球经商创业;有遍布城乡的家庭作坊、商店;有数量庞大的一村一品和一乡(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4万户,民营企业13万家,200万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300多万外来人员在温州就业。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千家万户搞经营、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山万水寻商机,是温州全民创业的生动写照。全民创业是温州发展充满活力的活水源头。

  (二)以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这就是通过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规范提升、对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培育出理性的多元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一是促使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规范。温州大量个体私营企业,是与市场同步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天然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存在着不规范的一面。为此,市政府在不同时期通过政策来引导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1987年,相继颁发7个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政策性文件,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实行联合,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将国有、集体企业逐步改造成市场主体。首先通过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国有、集体企业活力,以后又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兼并等方式,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其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上世纪90年代后,通过企业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把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机制和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国有企业,将其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颁布后,市政府推动上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推动企业向产权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国际化、混合所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同时,政府着力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首先,在完善小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推进人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土地有偿出让试点等,加快培育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房地产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市场,形成由447个各类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其次,通过建立专业市场,打破区域内的市场分割、封锁,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成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三,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利用经营合同骗买骗卖等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各类市场的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不断推动市场体系健康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目前,温州本地各种协会、商会442个,全国异地温州人商会159个,国外温州人联谊会、同乡会、商会223个。通过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温州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为集聚各类市场要素和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先发优势。市场体制发育、发展和完善的先发优势,是温州扬长补短、快速发展的体制基础。

  (三)以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这就是先发育市场,后设市建镇,以家庭工业为基础,借助产业集聚,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一是以专业市场为发展集镇的先导。1978年温州只有18个建制镇,1997年发展到142个。新增的100多个建制镇,绝大多数是在原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全市几百个各种类型的市场,2/3分布在农村小集镇。这些专业市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既促进家庭工业发展,又带动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促进集镇繁荣,使人、财、物不断向集镇聚集,推动城镇化发展。二是以产业集聚为城镇化的基础。温州农村,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产业扩散非常普遍,这促进了同一产业在同一区域集聚,形成以某个优先产业为主导、其他相关产业配套布局的产业群落。各级政府因势利导,加快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各主要强镇中的产业集聚,主导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互相促进,进一步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城镇化迅猛发展。三是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城镇化的体制保障。为突破城镇化发展的各种限制,温州率先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传统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务工经商,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吸引大批能人进镇落户,在集镇盖房子、开店铺、办工厂、建市场;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谁出钱、谁建设,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水、电、道路等公共产品由政府向民间集资筹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85%是农民个人集资。对此百姓戏言:“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向城镇集中,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城镇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专业化市场、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是温州强镇重镇崛起的物质基础。

  (四)以发展营销网络推动经济业态创新。这就是通过遍布全国和延伸世界的营销网络,以商贸促进工业发展和销售方式变革,创新经济业态。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温州人走出家门,走向全国,通过联系业务、签订生产和经营合同,创办各类小商品市场,推销温州产品,集散全国各地的商品,逐步形成了以温州为辐射起点覆盖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营销网络。现有170多万温州人散布全国各地,创办工业企业近2万家,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40多个;45万温州人在93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设立境外企业500多家,创办市场15家,在全国甚至全球形成温州村、温州街等独特的温州人经济,产生了温州特有的经济业态。一是无中生有经济。借助营销网络的优势,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一些地区的商品或原料汇集到温州,形成无中生有的专业市场或产业。温州不产牛皮,牛皮批发市场却居同类专业市场全国之最。温州没有人参,也不产虫草,但温州有影响全国、规模较大的人参市场、虫草市场。温州木材资源贫乏,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通过营销网络,汇集全国甚至非洲、巴西的木材,在经销进口木材方面成为全国“龙头老大”。二是新型市场业态。通过营销网络,使本地的专业市场突破空间限制,延伸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区。同信息化和网上市场相结合,传统的专业市场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市场空间的创新。借助电脑和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数字化市场、网上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建起网上交易中心、配送中心,实现市场交易方式的创新。通过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共生发展,建立各种网上虚拟专业市场,实现市场形态的创新。三是虚拟经营。为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对发展的制约,企业借助营销网络开展虚拟经营。这就是企业把品牌、专有技术、营销渠道等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不擅长的、实力不够或没有优势的部分分离出去,进行外包或委托,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使内向配置的资源与外向配置的资源紧密相连,集中多方资源为自己所用。利用营销网络优势,促进经济业态不断创新,是温州经济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不断取得发展优势的重要法宝。

  (五)以差异化经营推动市场竞争力提升。这就是通过微利经营、精细化生产和品牌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温州企业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普遍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保持差异化经营。一是微利经营,逐步提升。小商品、大市场、大产业、大商机,是温州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从民生产品入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的个性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化,注重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差异,寻求市场空隙,凭借小而特、小而新、小而优、小而精的商品优势,保持企业竞争力并迅速占领市场。随着资本积蓄,企业把产业由小做大,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用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当具有一定实力后,开始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不断提升企业层次。二是精细化生产起步,逐步专业化和规模化。在温州,一家企业只生产一种零配件,而同一种零配件和原辅材料由多家企业生产,然后由一家企业装配成最终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形成特有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经济或块状经济。由于专业性强、分工细,各种相关部件可以在区域内就近采购,提高了配件质量、降低了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形成了温州产品特有的成本优势。三是努力打造品牌经济,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初期阶段,温州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产业“低小散”。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先发优势逐渐弱化,整体实力不再明显。为此,温州通过打破原来以小取胜、以多取胜、以价取胜、以量取胜的老格局,促进劣势产业腾笼换鸟,推进优势产业升级换代,构筑以质取胜、以高取胜、以强取胜、以大取胜的新格局,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一个企业创造一个名牌,就带动这个企业上质量、上水平、上规模;一个行业出现一批名牌企业,就发挥了集聚、整合和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行业的扩张和提升;培育出一批产业品牌,就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一批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单打冠军”、能与强手抗衡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坚持特有的差异化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是温州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的重要诀窍。

  (六)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这就是在改革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精神,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提供文化支撑。一是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地域文化精神。温州传统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在宋代出现了与正统儒家“君子不言利”相悖的永嘉学派,它反对“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儒家观点,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义利并重”,强调“通商惠工”、“工商皆本”。温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承永嘉学派的功利、重商思想和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的特点,并发扬光大,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温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勇于挑战旧观念、旧体制和世俗偏见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温州人民的创新活动。二是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创新企业文化。温州企业家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寻求养分,从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中寻求突破,从企业鲜活的经营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具有温州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企业家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敢于创新、敢于失败、敢于走自己的路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推动温州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加大教育投资,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温州自东晋时期起就有民间办学的传统,乡村也一直保持着耕读文化。改革开放后,民间办学再次兴起高潮,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1999年,市委和市政府出台《温州文化升位计划》,引导全社会形成经济培育文化、文化引导经济的共识,以已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去营造相对优良的人文环境,再以优良的人文环境去促成新的经济增长,最终形成经济与人文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温州发展靠的是温州人和温州精神,温州企业家是温州人和温州精神最完美的结合。坚持文化创新,是推动温州改革创新实践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和智力支撑。

  三、温州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今后设想

  (一)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改革开放试验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抄照搬,许多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提前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温州市委和市政府对各种新事物和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一些有争议的改革问题上,没有因为出现不同声音甚至有反对声音就轻易放弃试验,而是坚持“不争论,让实践来检验”的原则,允许改革、试验,试验成功后再推广,试验失败就退回来,在实践中创造经验,不断丰富政策措施。正是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科学态度,使温州抢得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先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获得先发优势。

  (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温州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担当主力军,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集资建造的飞机场、民间集资建设的东海长堤和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等。可以说,温州的每一步改革、每一次创新,都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不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三)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温州从解决就业难题、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入手,鼓励支持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这不仅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交流,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市场主体,推动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利率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都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依次推进,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因为遵循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温州的许多改革创新最终都能获得成功。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温州的改革开放实践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是营造发展环境的主体,两个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之初,市委和市政府鼓励支持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支持农村“两户”的发展,形成了全民创业环境;在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初期,针对不少企业“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不正常现象,先后制定促进股份合作企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质量立市战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推动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使温州产品的声誉得以恢复和提高,实现温州经济社会的第二次跨越。温州的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有为作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州市正按照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体战略部署,把发展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谐温州作为目标,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向开放、科技、品牌、规模要发展,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争取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次跨越。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浙江省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时间:2009-09-14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谱写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下一篇:“大包干”带来大发展:安徽凤阳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综述(上)
    相关链接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瞬间沧桑·图片中的30年(1)大
    ·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福建省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
    ·要GDP,更要碧水蓝天
    ·继续解放思想的中心课题仍然是“
    ·谱写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大包干”带来大发展:安徽凤阳
    ·在浙台商正加速崛起与浙江经济比
    ·我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幅跃升
    ·浙江经济,三十年传奇
    ·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
    ·改革开放30年:平安浙江,幸福的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稳居第三位
    ·与时俱进推动基层全面建设发展进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法治浙江,和
    ·纪念改革开放30年:风正帆扬党旗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农业版图”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苏大事记
    ·解放日报评论员:力推“中国制造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西省解放思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浙江划时代的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十):中国真
    ·辉煌30年:三十年出入境变化凸显
    ·改革开放30年:山东改革创新无止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实现大跨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港澳资企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圣地
    ·深圳: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