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与时俱进推动基层全面建设发展进步
|
|
时间:2009-09-14 |
|
无论基层建设的形势怎样,执行什么样的任务,人员怎样变化,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指导和建设基层,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军加强基层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自1988年以来,《纲要》经历过两次试行、三次正式颁发和两次修订。从《纲要》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基层建设的发展轨迹。
从1988年6月试行到1990年1月正式颁发,《纲要》的从无到有使一个时期内我军基层建设有了基本准则和依据——全军基层建设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纲要》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优良传统和新情况、新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从1978年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到1981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正规化,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性转变,我军基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1986年以来,全军各级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根据军委领导关于用两三年时间大抓基层的指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建设的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新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全军性的统一规范,基层建设中一系列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此,三总部在综合前些年全军部队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联合制定了《纲要》,1988年6月由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全军试行。在这本被中央军委称作“今后一个时期军队基层建设的基本准则和依据”的《纲要》中,明确规定着基层建设的6条指导原则、6条建设标准,以及11项主要工作和领导机关抓基层的职责方法。
《纲要》试行一年多,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大家普遍感到:有了《纲要》,基层工作条理清楚了,有章可循了,工作顺手了。济南军区某团党委在研究全年基层建设规划时,首先坐下来认真学习《纲要》,明确《纲要》对基层的要求是什么,下一步抓基层的中心是什么,使《纲要》的6条指导原则和11项任务切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不少单位则对过去的一些经验,甚至宣传过的东西,凡不合《纲要》精神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连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运行在《纲要》的轨道上。
试行的情况表明,《纲要》对端正各级抓基层的指导思想、统一基层建设的标准和主要内容,促进和加强基层的全面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上上下下都反映,《纲要》是一个好文件。于是,在此基础上,三总部对《纲要》作了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1990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正式颁发。《纲要》的颁发,标志着基层建设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993年12月《纲要》重新修订后再次试行,1995年4月再次正式颁发,“五句话”总要求和“双争”深入人心——基层第一次有了内容全面、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建设标准
1993年12月修订后颁发的《纲要》,科学总结了我军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集中反映了新时期部队建设的客观规律。除了认真总结好我军几十年来的传统和经验外,《纲要》还对近年来全军在加强基层建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如:坚持理论灌输和官兵自我教育相结合、部队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等方法;重视发挥旅团抓基层“一线指挥部”的作用等等,也作了充分吸取。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纲要》在新形势下对我军基层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纲要》还立足于对全军的普遍指导作用,兼顾了各军兵种的特点,增强了指导全军不同类型基层单位建设的可行性。
修订后的《纲要》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指导和规范基层建设。军委之所以把“五句话”作为基层建设的标准,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纲要》的始终,是从战略的高度、军队的长远建设和新形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上考虑的,符合基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抓好基层七项经常性主要工作,以及在全军普遍开展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的活动,是修订后的《纲要》的另一重要内容。特别是后者,《纲要》在总结以往基层开展的各种评比活动的基础上,规定在全军统一开展“双争”活动,并对具体做法进行了规范。这是争先创优活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反映了全军基层广大官兵的愿望,对于在基层造成一个争当先进、比学赶帮、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修订后的《纲要》共分四个部分,构架合理,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好懂易记,既保留了原《纲要》的优点,又有新的发展,使基层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基层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基层建设的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领导机关抓基层的工作关系也更加顺畅。修订后的《纲要》正式颁发后,全军各部队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加强全面建设,努力实现协调发展。被誉为“乌蒙铁军”的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在基层建设中按照“整体筹划、分块治理、重点突破、带动全面”的路子,改变了“松、散、乱”的后进面貌,成为全面建设比较先进的团队。该团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的经验被军委推广后,在全军大面积开花结果。
2003年8月修订颁发的《纲要》,贯彻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调整了一些提法和要求,吸收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切合基层实际
2003年8月修订颁发的《纲要》,在保持原《纲要》的基本精神、框架结构和主要风格的同时,较好地做到了“四性”:一个是突出了时代性。《纲要》按照“两个历史性课题”审视基层工作,围绕“双重历史任务”充实新的内容,对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全面建设的发展提高,特别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打赢能力,提出了一些带有前瞻性、具有牵引作用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建设的新要求。
另一个是增强了针对性。对当时基层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纲要》都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能具体规范的,作出了明确规定;需要继续探索的,提出了原则要求;对部队成功的做法,作了总结吸收。比如,沈阳军区在旅团机关和基层单位开展“双向讲评”,济南军区部队抓好“四个基本”建设,成都军区某炮兵团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武警部队开展“互学、互帮、互教”活动等经验,《纲要》作了认真概括和吸收。
再一个是体现了广泛性。原《纲要》偏重于对陆军建制连队建设的规范,体现军兵种部队特别是高技术分队特点不够。修订后的《纲要》在进一步规范步兵连队建设的同时,重视体现了军兵种部队和队、站、室、所、库等工作技术性较强的基层单位的要求,增强了普遍指导性。
还有一个是注重了操作性。《纲要》既明确了基层建设的方向、任务和原则等,又对具体标准、方法、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范,使基层单位在贯彻落实中有抓手、好操作。提升了一些具体的衡量尺度。比如,全训单位训练成绩由“良好以上”改为“达到一级”,基层单位“无严重责任事故”改为“无责任事故”,等等。这样修改,对于进一步提高全军基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牵引作用。
各部队也及时把《纲要》的新要求落实到基层建设中。新修订的《纲要》首次正式提出要抓好基层“四个基本”建设后,空军某雷达团党委经过9个月的反复调研、征求意见,先后九易其稿,将近年来军委总部颁布的129份文件规定细化成《基层“四个基本”建设规范》,为抓好“四个基本”提供了有效抓手。兰州军区某师注意结合任务,在实践中、在动态中落实《纲要》,规范了野外动态条件下连队的经常性工作。20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按纲建连取得丰硕成果
用“五句话”总要求统揽和规范基层建设的思想在全军广大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各部队指导和建设基层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自觉做到筹划工作以“五句话”为指导,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抓好《纲要》的落实,保持了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广大官兵政治坚定,思想稳定,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出色地完成了体制编制调整精简、重大演习、抢险救灾和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按“五句话”总要求加强基层建设的丰硕成果,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
基层建设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课题抓部队建设更为自觉,思想政治建设的首位意识更加牢固,几项重大教育逐年深入,广大官兵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复杂情况的严峻考验,保持了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军事训练从适应新装备、研究新训法、摸索新战法入手,高科技含量逐步增加,官兵的军事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纪律更加严格,官兵关系更加密切,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
长期困扰基层的一些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各级领导机关按照还权、减压、解难的要求,物资、经费向基层倾斜,人力、智力向基层投资,为基层解决了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尤其是重点部队和驻边海防等艰苦地区基层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边防哨所和高原、海岛守备部队都住上了制式营房,吃上了新鲜蔬菜,洗上了热水澡,联通了政工网。(李殿军 王晓东 李兵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