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温饱奔向小康
|
|
时间:2009-09-14 |
|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东丽人民的命运,成就有目共睹,变化翻天覆地。30年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乘势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区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在取得有序解决。东丽区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城乡一体化的伟大蓝图正在逐步实现,随着“农业变企业、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居民”的形势发展,一座“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的津滨新城区已现雏形。
近郊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的革命一样是从农村开始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几乎与此同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偷偷分田到户解决温饱问题,拉开了中国农村大地改革的序幕。
但当时,区、社干部受着“两个凡是”和“唯书唯上”的影响,思想禁锢,求稳怕乱,搞不清改革开放的方向。
区领导从东丽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饱肚子但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才能使农业发展有出路。因而,区委决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集体化方向,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搞“一刀切”。近郊大城市不搞包产到户,更不能搞分田到户。
东丽区农业经济改革经过五六年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适合农业发展的道路,即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体制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行土地“双田”制。1981年12月21日区委下发《关于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以稳定人心。根据东丽区地少人多,确定自留地归农户自种自收,不加征统购统销任务。集体田按队、组、户搞联产承包,实行“大包干”政策,按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进行产品分配。实行土地“双田”制的结果: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生活提高、人心稳定。
1982年12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我市实行联产承包制带来粮食大丰收、郊县四千七百五十户产粮超万斤,东郊、宁河县出现一批交售商品粮万斤以上的户》并刊发社论《为“万斤粮户”叫好》。这充分证实初步改革收到实效。
第二阶段,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1983年11月23日区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健全责任制的意见》,针对各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实行统一种植计划、培育良种、水利排灌、施底肥、防治病虫害等服务。这种模式,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巩固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这一改革创举截至1984年在全区956个生产队实现,粮食增产20%。这标志着对人民公社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1985年在农民有了重新集中调整土地要求和进一步改革呼声中出现了样板典型——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北于堡村农民黄俊明承包撂荒地200亩,投资万元购买小型农机具实行机械化作业,深挖沟渠抬高地面、平整土地、改土治碱、实行机耕机播机收。当年产粮5.5万公斤,加上苇草收入和机械作业收入,全年收入2.75万元。北大道村姜玉印联合五儿、四媳、四女、三婿承包集体340亩土地专营种植业,将富余的劳力投向汽车运输,获得了丰产和增收。大杨村农机手傅明来1985年用拖拉机为周围农民耕地4768亩,农闲搞运输,收入1.5万元,成为东丽区第一个为农业生产服务致富的专业户。同时,军粮城镇刘台村创新了企业办农业车间的新鲜事物。解决了村办企业农忙时,职工抢种抢收自留地影响工业生产。为此,企业将职工自留地集中由专人耕种管理按农业车间进行单独核算,职工年终分粮。这种将几百亩分散的职工自留地整合后集中规模经营的做法深受企业的欢迎。
在农业改革的潮涌下,东郊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最好时期,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164个家庭农场,57个家庭果园,980个家庭养殖场,养鸡62万只,出现7个存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全区农业产值翻了两番。实现农业生产上的第二次革命。全区农村显现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打破单一公有制奔向小康致富路
1985年1月1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通知》要求改革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兴办交通事业鼓励技术人才转移和流动,按照自愿互利和商品经济要求发展完善所有制。
1985年11日27日《天津日报》报道:由于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多的区县已占劳动力的70%,少的也占一半以上。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要为转移劳动力找出路……
区领导深入基层搞调查,撰写了《关于三个专业户(李明庄养鸡户杨子元、万新庄汽车运输专业户韩刚、劳务专业户陈安)两个专业村(运输专业东堼村、纺织生产经营专业三村)一个联合体(小东庄火炬皮鞋厂)实现“翻两番”调查》报告和《小宋村充满活力的新型联合体——三个劳动修建队的调查》报告,显现的经营特点:发展商品生产快,转移劳力价值高,筹集资金快,搞集约经营专,经济效益“翻两番”的跃升,创新了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思路。为此,区委、区政府制发了《关于鼓励发展土地、畜牧、水产、果园等适度规模经营十条规定》文件,并鼓励从银行贷款者予以贴息的政策,因而使专业户联合体从种植业向养殖业、运输业、手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上发展。
但是随着农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给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延伸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并引起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产生疑虑,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党员和干部搞经营,对村办企业跨村、跨区、跨省雇工议论纷纷。焦点是不能让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
区领导亲身经历过农村合作化之后,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政治上纲,体制僵化,片面强调“以菜粮为纲”并以此作为两条道路斗争的分界线,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没有简单的表示支持或限制,而是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并结合本地区的新问题新情况找答案。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一点”、“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的指示,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繁荣商品经济增加社会效益;有利于完善健全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民富裕起来就应该支持。就当时在农业经济迅猛发展中的劳力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自愿互利组合上的经营定位,从封闭僵化走向开放搞活,从过去的管得多限制严的体制向适合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在1984年5月16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规定(试行)》文件的基础上,又在1985年8月19日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完善新经济联合体的意见(试行)》文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组成新的联合体和跨地区的联合;允许雇工经营和跨地区雇工,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其它各业转移,但工资不能低于集体企业劳动力工资水平;允许集资入股、股金分红不能超过利润15%,退股可以带走股金;实行税后利润分成,外地股东可以税前利润分成以吸引外资入区等等。这些鼓励发展经济的规定为推进城市一体化战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集体、联合体、私营企业一齐上,商贸、运输、建筑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存在开辟了新路子。
1987年12月7日《天津日报》一版头条报道《东郊经济走上城郊型轨道》称:今日东郊经济一改九年前城乡分割、以菜粮为主的封闭生产状况,出现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新格局。建成了“一菜三水”(蔬菜、水稻、水果、水产)为主的副食品基地,并形成了为城市大工业配套为特点的东郊工业。由九年前的144家发展到867家与全国数十个城市郊区结合成为中国北方城市郊区经济技术协作区或友好区,出口产品达40余种,达标产品300多项。
改革十年,东丽巨变。反映在十个方面:全区社会总产值增长近10倍;总收入7.7倍,纯收入增长4.5倍,固定资产增长2倍;农业产值翻了两番,粮食总产量增长了20%;乡镇企业增长了8倍,10年翻了3番;仓储运输业产值增长50倍;私营经济产值达1.5亿元(1978年为零);外贸收购值达9466万元翻了7番,外贸厂家41家。财政收入增长2.5倍,突破亿元大关;农民收入突破千元,增长4.4倍。改革开放十年中取得的这些业绩与区领导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密不可分。东丽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心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