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汕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从1.6平方公里的荒沙丘起步,到234平方公里,汕头特区越“长”越大,“长”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 因侨而兴 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1月11日,广东省首届粤东侨博会在汕头隆重举行,会上,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市共签约项目120个,投资总额逾780亿元。作为粤东区域性中心城市,汕头经济的外向型、全方位开放格局由此可见。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汕头特区正是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侨资带动下,汕头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资利用格局。目前,汕头已批准设立“三资”企业近500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2亿美元。 目前潮汕籍后裔在台湾约8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的台资企业稳步发展,目前累计注册台资企业近600家,利用台资总额10多亿美元。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9.12亿美元。汕头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多方筹资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 汕头特区创办之初,从市区北区到南区要借助轮渡来过海。如今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犹如两条美丽的彩带,把南北连贯起来。 改革开放后,汕头加快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特别是1991年,汕头特区范围扩大至234平方公里,建设了两座跨海大桥、深汕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广澳深水港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500吨级以上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6个,年设计通过能力2518万吨。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欧亚、中美和亚太2号国际海缆相继在汕头登陆,成为国际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敢闯敢试 催生系列特区新经验 创新是特区的灵魂。30年改革发展中,汕头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率先在全国改革居民住房分配制度;率先在全国首创出口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 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全国启动京粤地区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率先在全国开通首条信息高速公路。 进入新世纪,率先在全国开通第一个地方政府信用网,开创了利用网络技术改善市场经济监管方法的先例。 30年来,汕头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辉煌成就。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71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850亿元,年均递增16.5%;人均GDP从306元提高到2007年的17049元,增长55.7倍;工业总产值从不足3亿元,跃升到17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15亿元到42.49亿元,增长3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