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开放的第一扇窗口,深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眼下,深圳正以“深圳记忆”为题,用600多幅图片,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进行视觉回望。 从未停止“闯”和“试” 当年,“深圳出地、港商出钱”,深圳从土地中掘得了早期建设的第一桶金,也开创了新中国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先河。 以市场运作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型国有企业全球招募战略投资者,事业单位的机关干部变成企业雇员,30多个政府部门集中审批服务……深圳从未停止“闯”和“试”,带来的是深圳气派、深圳速度、深圳效益。 蛇口工业区小小的财务室,如今变身为世界500强之列的招商银行,为外商加工电话机起家的华为、中兴目前领跑中国通信制造业…… 成为特区不过28年,由零起步的深圳GDP年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6.9%、上划中央财政收入增长78.9%、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4.3%;万元GDP能耗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水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10;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公布的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综合评价中,深圳名列榜首。 借“开放”提速追赶世界 1978年,新兵徐南建走上了罗湖桥头的执勤岗。30年后,徐南建连连感慨,罗湖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桥”。1979年12月,刘天就走过罗湖桥、坐在自行车后架上进入深圳。这位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成为来深圳投资的第一位港商。世界巨头走进中国、深圳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许多都离不开罗湖桥。 在已位居世界第四大港的深圳港,每天起吊装卸上万个集装箱。许多集装箱上,都有深圳中集集团的“CIMC”的标志。中集通过购买国外核心技术,在消化、吸收中开发,目前集装箱年产量已突破200万标准箱,全球集装箱的一半来自深圳中集。 深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目前已达2万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8家。近30年间,深圳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2007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287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局长王学为说,开放让深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了弯路、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速了我们追赶世界的步伐。 以“创新”推动改革开放 土地、能源、环境、人口,近年来让资源匮乏的深圳感到难以为继。于是,深圳寻求新的“资源”。 深圳发现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创新。深圳开始了战略转型。自主研发取代了“三来一补”,短期内影响GDP的增长。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调至深圳特区史上的最低点。 有人对战略转型提出怀疑。但深圳坚持把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生死之路。结果,深圳靠创新拥有了5万多个自主品牌,彻底摆脱了替人打工的窘境,中国名牌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数量为全国第一。 目前,高新技术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列全国城市第一;仅占深圳土地总面积的0.6%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单位面积产出全国之最。2007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GDP总量的1/3。2008年6月,国家批准深圳为全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