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之珠大放异彩
|
|
时间:2009-09-14 |
|
|
改革开放是一首伟大的史诗,也演绎了香港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故事:我们的父母一辈,拖着红蓝塑料袋在罗湖排队过关回到乡下,带回去的是关切和亲情;我们这一辈带着资金、技术及厂房等回到内地,带回去的是创业激情和成果;我期望年轻的一代,继承传统,运用香港的优势和知识,在生逢其时的大时代长袖善舞,书写出香港与祖国同在的辉煌篇章。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改革开放宏图展开,香港身价一跃百倍
改革开放30年,至少有七个“之最”诠释着香港元素的内涵和价值: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内地最大的外汇来源地,内地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和内地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还有最大的境外捐款总额,内地最大的商品输出口岸和最大的国门。
权威数字作证,到2008年,香港对内地实际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为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30年前来投资的总和;内地通过香港出口产品金额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累计约2000亿美元,每天从香港进出内地的旅客超过50万人次。
数字背后是源源而来的资金流,是成箱成车的货物流,是熙熙攘攘不同肤色的人流,是深圳、广东以至全国10多万家港资企业的建立和运营,是全国各地上千万个不同年龄男女的就业、生活和发展,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和一个个家庭的安居乐业。
香港元素在改革开放中的特殊作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开始就看得那么远那么透。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就报告中央,让广东省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利用香港引进资金发展经济,扩大外贸。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则当机立断,给予广东引进外资、开办特区的试验权。
正是这些高瞻远瞩和重大决策,焕发出香港这个明珠的夺目光彩。谙熟国情的香港商界以其慧眼和精明,率先回乡投放“第一桶金”。霍英东等联合投资兴建国内第一座涉外宾馆中山温泉宾馆,伍淑清投资合办国内第一家合资公司北京航空食品公司,胡应湘第一个投资修筑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影响所及,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纷纷跟进,外国投资和国际资本匆匆加入,使得我国连续16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使得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龙头,香港则成为内地经济发展的龙口玉珠。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经济特区深圳最为典型,30个春秋,一个无名小镇一跃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已相当于香港的40%以上,效率、管理和服务与最好的省市并驾齐驱。全国所有经济特区,只有深圳这样快,这样好,而且欲与香港争锋头。其中的奥妙,香港元素不言而喻。
汶川大地震,香港的募捐最快最多;北京奥运会,香港协办的马术项目环境要求最高。教育,扶贫,体育,灾害,来自香港的赞助和捐款总是最广泛最及时。从“船运大王”包玉刚1980年捐款兴建国内第一家涉外饭店,到最近香港赛马会兑现10亿港元支援四川灾区,30年来,香港捐资捐款以千亿计。
回归祖国11年,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1997年7月1日零点,新落成的香港会展中心,中英两国领导人和香港各界代表肃立注视,英国国旗缓缓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香港从此回到祖国怀抱。
那一刻,鼓乐喧天,歌声如潮,花团锦簇,喜气洋洋。从新兴都会深圳到古老的内蒙古草原,从滨海大连到戈壁深处的伊犁,从首都北京到全世界的海外华人,大家都见证了那历史性的一刻,都在为那民族的盛事而骄傲。
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9月,邓小平告诉英国首相,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的主权;1984年6月,邓小平告诉香港工商界访京团,香港回归后将实行“一国两制”;1984年12月,中英两国领导人签署关于香港回归的联合声明。从此,不仅香港同胞期待着回归祖国的那一刻,香港和“一国两制”也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之一,成为民族复兴的骄傲和标志。
“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就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伟大构想。”国家发改委的李仰哲这样解释香港回归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毫无疑问,正是改革开放的宏图大略,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变为世纪辉煌,也正是创造性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保证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而回归后的香港,也成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第一个实践者,成为共和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回归中国后,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国际社会普遍这样评价。的确,回归11年,香港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跨境贸易全球第一,处理进出口货柜效率全球第一,机场货运量全球第二,金融网络服务世界第三,证券交易总值亚太地区第四,廉洁指数160个国家和地区中第十四。香港的法治依然独立权威,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香港的社会保障依然坚实公平,为市民解除后顾之忧。香港的民主在循序渐进发展,10年后将会普选产生特区行政长官。香港仍是高效务实、民本民享、和谐稳定、民主自由的香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已经成功实践,并将继续成功实践。港人没有辜负祖国的期待、民族的重托。
有祖国的强大依靠,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香港元素在改革开放中大放光彩,改革开放也给香港注入新的活力。
香港地狭人密市场有限,内地幅员辽阔市场巨大;香港资本充足需要出路,内地招商引资展开双臂欢迎;香港人力昂贵没有能源,内地资源充足劳动力低廉;香港经济起飞需要产业转型,内地从头开始百业待兴……改革开放给香港提供的机遇从来没有这么多这么大,香港从改革开放中获得的红利和收益也从来没有这么丰这么厚。
枯燥的数字会说话。与改革开放同步,香港的经济结构已经成功转型,GDP的90%以上已成为服务业。香港企业每年从内地赚得利润140亿美元。香港股市总市值从1978年的660亿港元增加到2007年最高的19万亿港元。从2001年起,香港最大的投资者变成内地,累计投资近2000亿美元。2007年,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73亿美元;其中内地对港出口1800多亿美元。
进入21世纪,香港在更广泛领域分享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当香港经济陷入发展低谷的时候,中央政府果断推出CEPA,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继而,又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自行赴香港旅游……如今,CEPA为香港新创造了35000多个就业岗位,出口到内地的香港产品总值112亿港元,到港旅游的内地旅客达1亿人次。
中央政府更是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困难。2008年10月29日,新一轮金融危机再度波及香港,正在俄罗斯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当即表示,中央将推出五条措施支持香港渡过难关:保障食品供应;加快基础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开放更多城市赴港“个人游”;协助香港制订风险预案。
背靠祖国,“中国香港”参加了200多个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双边协议。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的国家10年间由38个增加到134个,港人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公民。2007年,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明确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加强内地和港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有祖国的强大依靠,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回归之前很多人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