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党的建设要更加关注“民情”
|
|
时间:2009-06-15 |
|
“民情”并不是一个生僻的词汇。输入百度,可以搜索到380多万个相关条目。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它的出现频率也不算低。党的十五大曾经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沿用了这一表述,并进一步增加了“切实珍惜民力”的要求。由此可见,民情始终是党的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何谓“民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人民的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等情况;②指人民的心情、愿望等。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民情”所作的基本定义,而作为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情”则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民情是一个民族唯一的最坚强耐久的力量。”他所定义的民情,“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托克维尔的民情论,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来说,不无借鉴意义,因为,民情不仅是一个民族坚强耐久的力量,更是一个政党发展壮大的基石。
纵观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关注民情是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时我们更须看到,关注民情是现阶段全党必须进一步强化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正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理解,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民情的日益复杂化,是对党的建设的最大考验之一。
当前,在民情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
一是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诚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的发展举世瞩目,这是我们党执政60年交出的令人满意的答卷,但还不能说是一份十全十美的答卷。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民生落差,特别是2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上的一块短板。另一方面,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民生压力比过去加大。另外,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更给民生问题带来了新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重点在于改善民生。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这里的“发展”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问题,表面上看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但实质上与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决不止送医送药、盖房修路那样简单,它考验着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
二是民意。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民意是党执政的航向和标尺。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以民意为支撑,另一方面,党的执政成效要靠民意来检验。在某种程度上,民意就是民心,而民心向背,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在民主政治中,“民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党经常利用民意调查了解民情。近年来,在党的建设的一些领域,也引入了民意调查的形式,比如,中央组织部在全国开展的组织工作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活力,也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是,总的来看,如何更好地了解民意、反映民意仍然是我们亟待加强的工作。近年来,一些地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呈上升态势,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其中共性的一点就是民意表达不畅。民意表达不畅,使一些群众寄希望于把事情“搞大”,以引起上层的注意和解决;民意表达不畅,也使一些政府和部门对基层状况熟视无睹,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一现象已经对我们的执政根基造成了严重伤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有时,我们习惯于把民意表达不畅归罪于上层的不作为:不能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能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当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件事情,当你把它纳入工作系统去处理,比如进行基层调研或座谈讨论,会得到一个信息(往往是形势一派大好);而在私下交谈,乃至酒桌的聊天中,得到的却是另外一个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信息。当你研究工作、反映问题时,很难将私下场合的信息并入工作系统。我把这种现象叫做“信息传递的双轨制”。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给我们的民意采集增加了难度。如何构建起高效、快捷、保真的民意沟通反映机制,打破信息传递的双轨制,是党的建设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是民风。在党的建设领域,我们关注较多的课题是党风,而对于民风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在现实当中,党风和民风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一方面,党风对民风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风也在无时不刻地对党风进行着促进或消解,如果民风日下,党风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党风”、“民风”两手抓。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塑造优良的民风,也是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它的物质力量的雄厚,还应该同时体现在精神力量的强大。民风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从国家内部来看,民风优良,则社会和谐;民风乖戾,则社会扭曲。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民风优良,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进而赢得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广义上讲,民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系列部署,也是改善民风的有力举措。近几年,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还是“八荣八耻”的践行,都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民风建设形成强力助推,但总的看,民风建设还是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其他建设,道德的失范、价值观的扭曲、是非的混淆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时常冲击着我们的视听。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信仰的缺失,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将注定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加强民风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增强民风建设的实效,让我们党所倡导的优良风尚真正内化为全社会人人尊崇的人生座标,如此,才能大幅度地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四是民主。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民主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倍受瞩目。当前,在思想理论界,最热门最前沿的课题之一就是对民主的探讨。尽管对于民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思想认识还远未统一。伴随思想理论上的活跃,广大群众对于民主的诉求日益强烈,基层民主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但与此同时,基层的民主实践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村委会换届中的贿选以及宗族宗派势力的干扰、干部民主推荐中的拉票等等,不仅造成了选人用人不准的问题,还在一些地方激化了社会矛盾,损害了干部队伍风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越是情况复杂,越是需要我们党以冷静、理智、务实的态度加以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科学地驾驭中国的民主进程,既坚定不移又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对党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严峻考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
综上所述,民生、民意、民风、民主,构成了当代中国民情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建设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这是非常深刻和精辟的论断。客观地审视十七大之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在世情、国情、党情之后,还应该重重地写上这两个字——民情。党的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民情,只有深入研究民情、准确把握民情、积极引导民情,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真正得到巩固和加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