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它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关键时期,要完成改革发展的攻坚任务,关键在党。
一
从党的建设思想发展历程看,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执政问题上,致使我们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应该说在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后面临的严峻考验是有思想准备的。然而,由于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以往中国历代政权兴衰更替经验教训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对现代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之上,所以党虽然提出了防范工人阶级政党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重大历史课题,却只能依靠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早已熟悉的党的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去解决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中的问题,体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和党建模式,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灾难性后果,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充分说明党对“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命题认识的深化。需要指出的是,执政能力建设,实质上是执政主体的能力建设,不能离开执政主体讨论执政能力的建设问题。执政主体的异质性,必然会导致不同执政主体在执政能力建设的理念、方法上的不一样。中国共产党毕竟与其他的执政党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执政问题,不仅要解决怎样执政的问题,还要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所以,研究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在借鉴其他政党执政经验时,也就存在着一个怎样借鉴的问题。
二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课题和长期任务。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在执政阶段的外化和表现形式,执政能力建设只能以发展、实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民利益实现的好坏为最终的衡量标准。通过人民的根本利益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统一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其他政党理论的实质性区别。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大战略思想之后,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深刻指出,“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列为党的建设主线,并把先进性建设放在了第一位,深刻阐释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特征,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建设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内在规定性,从而把实现党的有效执政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执政后不断探索的核心命题,由于过去我们对执政和执政规律的忽视,特别是缺乏对执政的一般规律的研究,走了一些弯路。需要指出的是,也要防止把政党执政一般性规律推向极致,忽视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对执政党建设质的规定,否则,也会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建的各个部分的重大命题的提出,解决了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与执政党的功能的发挥相脱节这一长期困扰党建工作的根本问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建立在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先进性建设最终体现为执政能力的提高。
三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
当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党与外部诸要素关系的视角阐释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范式,表现为如何掌控、运用公共权力的能力(包括协调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有效表达民意、整合社会的能力;二是视角向内,在政党的结构系统里,从党的内部诸要素的关系以及各个要素能否有效地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提供持续的动能的角度,研究和探索执政能力提高的实现途径。执政党能力建设应更加注重第二个层面,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条主线,五大建设”整体布局,分清问题的逻辑层次,是解决党的建设思路不清晰的关键所在。
政党职能,是指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应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或作用。它解决的问题是政党“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更具有效率,体现为职责与功能的统一。只有在理论上对政党职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科学而有效地增强政党执政能力,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党的领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方向。这30年,我们党紧紧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进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起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各族人民共同意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利益的表达和综合关系着执政党的“民心向背”,涉及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广泛性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所以,执政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能力。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执政目的与党的执政方式有效统一在一起,完成了执政党的角色定位。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从有利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统筹兼顾的角度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统筹各个方面的利益、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各种矛盾,善于把各种力量聚集起来,把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引领人民群众朝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前进。执政党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员能力,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政党职能由于源于政党的本质,所以具有普适性和相对独立性,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政党的职能不会因政党的阶级性质和政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类型的政党或同一类型不同性质的政党的区别不是政党职能的区别,而是政党职能实现的方法、途径、目的的区别。只有从政党职能的视角寻求党的建设的新路径,才能够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党的各要素建设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够实现党的建设的历史资源(传统和经验)与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的有效统一,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与执政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