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我国“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开山地位。
侯仁之先生1932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就读时即开始涉足历史地理研究之领域,披阅70载春秋,先生穿行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苦心钻研,一路风雨,一路花香,至今笔耕不辍,奋斗不已。
“主题思想”是侯仁之先生的一个精辟论点,他一贯主张在首都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突出新的主题思想。北京旧城规划设计因为“帝王至上”的主题思想发挥到艺术极至而成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上最为杰出的典型。先生一直讲,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除去满足人们日常文化生活需要之外,还常常能反映那个时代的思想,北京城就很突出。
先生曾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可以说,侯先生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是最早肯定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的地位的。他一直明确讲,北京作为首都很重要,集东方城市文化发展之大成,价值很高,可惜没有保护下来。先生对此痛惋不已。
先生对历史地理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开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从红柳河上古城的废墟看乌素沙漠的变迁》(1973年,载《文物》1973年第3期)、《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1964年,载《科学通报》1964年第3期)、《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1973年,载《考古》1973年第2期)等重要论文,以大量实地考察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人类生产活动破坏自然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沙漠化的严重后果,同时也从理论上为沙漠历史地理学从指导思想到野外调查方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充分表现出学术的优势,对于今后遇到沙漠化有计划地开展治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侯先生十分关心海淀区的建设,对前来慰问的前海淀区政协主席王珍明同志抒发了肺腑之言:“我把海淀当作家乡,从1932年来到后就没有搬动过。”先生讲到,海淀镇是台地,巴沟是低地,台地是最好的建筑区,巴沟是最好的园林区;台地从东到西,一下从海拔50为下降了4.5米左右,过去向西一看,水面清圆,风荷秀举衬西山屏障,一派江南风光,现在让稻香园、芙蓉里一带高层住宅楼全给破坏了。这一点已经无可挽救了,但愿今后不要再破坏了,所以颐和园东面的“万柳工程”建设十分必要,必将有利于“中关村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淀区前政协主席张宝章同志评价侯先生学术思想观点新,意识超前,具有三个鲜明特色:第一、首创性,关于海淀的历史地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都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像“海淀台地”“巴沟低地”都是侯先生首先讲的;第二、权威性,由于侯先生创见的正确性,受到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的一致肯定和赞赏;第三、指导性,对北京发展战略和海淀发展战略及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