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北京大学西校门偏南一带地方和未名湖四周约计有几十亩的水面、岸边和地面上还见山石等遗物,据研究北京园林史专家认为,校门偏南这一带地方原是明朝万历时米太仆万钟所建的勺园。在确定勺园园址时,忽略了对未名湖水体历史渊源的探讨。
米万钟生父米昆泉墓,位于北京大学燕南园以西的高坡上,俗称米家坟。1929年夏在燕南园西北角土坡中发现米昆泉安人马氏墓志铭一方,据墓志载:“米昆泉,名玉,字玉昆,官至昭传校尉锦衣卫百户,祖籍陕西晋阳人,生于明嘉靖戊子(七年),卒于万历丁酉(二十六年),享年70岁。”过去曾有人疑米家坟在未名湖以北一带,自发现米昆泉墓志后,对米家园址的范围可进一步弄清,燕南园西北角土坡址,即今日北京大学新建图书馆以西一带地方。米家园为什么要紧靠坟墓进行造园呢?值得商榷。据《天府广记》一书云:“海淀米太仆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
近年有研究园林史家著书云:“今天北京大学西南图书馆和留学生大楼一带,便是昔日勺园的遗址。它的本来面目,如今已经无法辩认了。”若据《天府广记》书云,园仅百亩的园址,那就相当可观了,而又是一座一望尽水,长堤大桥以水景为主体的大园。既然勺园以水为主进行造园,那它的广阔水域又在何处?这是问题的关键。若以图书馆和留学生大楼一带地方确定园址,还不能足以说明问题。本文笔者认为昔日勺园园址,在北京大学以东的未名湖一带地方。为了弄清问题,首先对勺字进行辨析,何谓勺呢?为什么米万钟又以勺字命园名呢?我认为勺字即把园址布局为“﹁”形,如果我们按“﹁”形来确定园址,就不难看出,昔日园址范围是﹁这样园址状的。从南往北,再折而东,形成一个勺字的勺形,即从图书馆、留学生大楼往北至西校门,再折而东经办公楼往东至未名湖,便是勺园园址,这些地方计算约占地百亩有余。昔日园中水系由漏斗桥小溪建闸栏水注入。相传,乾隆为了破米家坟风水,修建了一座桥,名曰漏斗桥。乾隆三年,他把畅春园中西花园做为母后高年颐养之地,殿名曰“讨源书屋”。他每日从圆明园坐轿去西花园给母后问安。一天,他见到御路东边有一座大坟地,问御前侍卫大臣,是谁家坟茔?大臣回奏,是明代水槽郎米万钟家的坟地。他从轿中略看了看坟地的地形,见郁郁葱葱的松柏树,确实气势不凡。回园后,传旨工部在米家坟北河汊,建桥一座,名偻佝桥,俗名漏斗桥。从米家坟北侧,挖水渠一条,将水引入畅春园西北筒子河中。其意是使米从河北流,流至漏斗桥,将米漏掉了。这座桥遗址,相当于今北京大学西校门偏西南侧,从地势看,因地势低洼常常积水数尺深,这里即是当年河床遗址。
勺园约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间(1611—1613),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原籍陕西,随父来京,自幼勤奋好学,博才多艺,不仅诗文驰名于当时文坛,而且在石刻、琴瑟、篆隶、棋艺、绘画以及造园艺术均擅长,很有造诣。万历三十三年(1595年)考中进士,曾任过三县县令,后来官至太仆少卿,毕生著述很多,但他一生中最为喜好的是山水花石,而且有很深的研究。京师达官显贵,都称赞他家有四奇,即园灯石童,而勺园是它四奇精华之体现。他亲自题诗勺园云:“幽居卜筑藕花间,半掩柴扉日日闲。新竹移来宜作径,长松老去好成关。绕堤尽是苍烟护,旁舍都将碧水环。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海淀勺园诗“绕堤尽是苍烟护”,系指园中堤柳之胜景。园中亭榭楼阁多建造在水旁,充分发挥了水的造景功能。而柳堤将各个景区分隔开,形成数处水域。园中“梅桴”原是木制一只大船,停泊在大池中,故取名梅桴。在它一侧,辟一湾堤水,向园北伸延,堤中豁开水口,建高大玉带桥将两堤连接。桥南建木结构三拱牌坊一座,桥名缨云桥,为园中一景。米万钟造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海淀沼泽地带的特点,然后决定以水的有利条件,融汇在他的造园布局中。勺园造园之美,又与园主人喜好玩石有着一定关系,园中叠石藏石与京师内外诸私家园林相比,均高出一筹。
明王思任题勺园诗云:“才辞帝里入风烟,处处亭台镜里天,梦到江南深树底,吴儿歌板放秋船”。明亡后,勺园历经了历史的沧桑,而逐渐荒废了。清初归官家所管,不久建为弘雅园。清康熙将该园赐给郑亲王作为邸园,并亲书题弘雅园三字匾一块,从康熙至乾隆三代,史称康乾盛世。康熙二十九年在海淀镇西北兴建了畅春园,四十八年又在畅春园之北,修建了圆明园第一处景区镂月开云,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居住。康熙死后,雍正继承皇位,大肆扩建,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圆明园,此后京西皇家苑囿三山五园建成,每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宣政、消夏、驻跸之处。这时弘雅园,曾改为集贤院,赐给驾前宠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和珅大肆扩建此园,并改名漱春园。嘉庆四年,和珅被治罪入狱,漱春园收归内务府,直到民国初年,军阀陈宗藩从睿王后代德七手中用两万银元购得,又改称肆勤农园,后被燕京大学购买做为校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