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北京 > 海淀 > 地区史册 > 史志信息 >
推荐资讯
  更多>>
北京城的老虎情结—— 北京城的老虎情结——
据《北京市街道名称录》(群众出
·北京城的老虎情结——海淀区老虎
·海淀区知名度最高的公主坟因埋葬
·“中国的硅谷”,科技的“村子”
·海淀圆明园里话香妃——中国历史
·“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
·北大西南图书馆一带历史典故——
·颐和园处处是美景,景景有典故,
·海淀颐和园万寿山——原名“瓮山
·海淀觉生寺内的“永乐大钟”铸造
热点资讯
  更多>>
海淀颐和园佛香阁的传 海淀颐和园佛香阁的传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
·海淀颐和园佛香阁的传说——元世
·海淀颐和园万寿山——原名“瓮山
·北京城的老虎情结——海淀区老虎
·海淀区知名度最高的公主坟因埋葬
·北大西南图书馆一带历史典故——
·颐和园处处是美景,景景有典故,
·“中国的硅谷”,科技的“村子”
·中国第一座毛纺厂——百年清毛
·海淀圆明园里话香妃——中国历史
全程服务,名 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me@hotmail.com
  老北京人对“七夕节”情有独钟,给大家带来了盎盎生机和笑语欢声
 
时间:2009-08-18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相传此节源于古时一种迎巧娘祈福乞巧的祭祀活动,也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有关。后来七月七民俗,历代延续,经久不衰。而旧时的老北京人,把这一天看成是十分吉利之日,对牛郎织女传说之事极感兴致和崇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据《诗经》记载和史家论证,“牛郎”与“织女”本是天象中两颗星宿,古人将其塑造成人的化身,并说成是两位神,称其为一对被天河隔开的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以后,这段爱情故事被演绎得更加悲壮动人,而情节越来越完整,还被加工成不同版本。人们把织女形容成天上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勤劳百姓。因织女冲破束缚,私自下凡与牛郎结成夫妻,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并生了一双儿女。此事被天庭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犯了天条,王母娘娘带领天兵天将前去惩处。为了将织女招回天宫,并防止牛郎追赶,王母拔下玉簪点化成天河。从此一对伴侣被分隔在两岸不能相聚。王母规定二人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相会一次,命所有鹊鸟此日飞往天宫,为牛郎织女搭成一座“鹊桥”.后来,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节”,“鹊桥相会”的故事也在民间代代相传。


  或许是出于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崇敬,古人兴起了许多有关的民俗活动。每逢七月七之际,民间要祭星神、祭麻谷、挂地头、丢巧针、模仿男耕女织、洒扫庭除,以此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祈祷五谷丰登,期盼吉利祥福和好运的降临。


  唐宋时期,民俗活动更加多彩和盛行。街市上可以买到专供乞巧与祭祀所用物品。这一天,商家店铺景象繁荣。人们用竹木搭建乞巧棚,用五彩纸剪成仙楼,内设牛郎织女画像,供其酒果以表诚虔。


  自初一至初七的民俗活动十分火热和隆重,民间还将此日称做“乞巧节”,其活动规模并不亚于三大传统节日。“七夕节”民俗延续到明清时代,仍受到百姓欢迎。据说永乐皇帝都梦想天仙生活,还将金水河两座桥赐名牛郎织女桥,七夕节夜晚率众臣宫女,张灯结彩,观赏装饰成“仙境”般的夜景。乾隆帝也如此效仿,在清漪园昆明湖两岸铸造铜牛兴建“耕织图”,将其誉为牛郎与织女。对于“七夕节”民俗风情,在《荆楚岁时记》、五代《天宝遗事》、宋《岁时广记》、明《宛署杂记》、清《帝京杂时记胜》等中均有记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传统节令。


  在我的记忆中,五六十年前老北京的“七夕节”,仍红红火火,民俗活动别具独特风情。当时京城各梨园艺院纷纷上演牛郎织女剧目,剧院里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街市上人流不断,灯火通明。就连郊区不少乡镇,都用杉篙帆布搭起大棚,民间剧团连演七天《天河配》。到处可见十里八村的百姓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前来看戏。在那个没有电视现代设施的时代,能看上一场戏是一大享受。


  那时候,住在四合院里的平民百姓由于经济收入低,没有什么奢侈享受,只能采取简便方式来取乐宽心。到了七月七傍晚,大院的邻居们习惯三五成群地聚在空旷之处,老婆婆用芭蕉扇驱赶着蚊虫哄着小孩儿,老爷爷抽着旱烟说地谈天。人们边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边仰望夜空,在瀚海茫茫的天际寻找着神奇的牛郎织女星。据说在这天晚上,只有纯真的儿童才能听见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和哭泣声。当年,我便与小伙伴钻到墙边葡萄架下,悄悄地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空中有何动静,但就是听不到天上有什么说话声,耳边只有被风吹动片片绿叶沙沙的摩擦的响动。每每问大人,总会告诉我一句话:“心诚则灵”.甭管它灵不灵,反正也是一件让我感到开心有趣的活动。


  “七夕节”是女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刻,京城妇女在此日常进行“丢针取巧”活动。街坊四邻的姐妹们凑在一起,用饭碗盛满清水,置于日光下晾晒。待水面生成一层薄膜,轮流将一只绣花针放入水中。如果谁的针浮在水面,碗底映出云朵、花草、禽兽等影像,便乞得了巧。若不小心弄破薄膜针沉入碗底,就乞不得巧。另一种形式是“穿绣针”,姑娘们各拿一根同样的针和线,在背光处同时进行,快者为胜。这项活动简便易行,在民间流行多年。据《燕京杂时记》所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下,倾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形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者,谓乞得巧”.儿时曾跟姐妹去丢巧针,别人说我是男孩,瞎起哄。我不服气,终于将针浮在了水面。


  还有一种流行在孩子们间的乞巧活动,叫“生芽取巧”--七月初一开始,各家的幼童自备一小碗清水,然后将一些绿豆浸泡其中,用布盖严每日换水,至初七把布打开,谁的豆芽长得好便乞得了巧。这些活动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从小培养了细心动脑的技能。多少年来,老北京人对“七夕节”一直情有独钟,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很多四合院带来了盎盎生机和笑语欢声。


  如今,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先进的科学与娱乐取代了旧有的思想理念,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活动渐渐被遗弃。但“七夕节”必定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人们那种追求幸福的心境,应该得到传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推荐此类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旧京端午节与“五”
    下一篇:中国第一座毛纺厂——百年清毛 近代中国大机器毛纺工业的发祥地
    相关链接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