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何谓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界对此问题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或者至少说许多研究者认识还不那么清晰和明白。许多研究者把应用型人才等同于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抑或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层次人才培养的自然延伸与发展,抑或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只是在水平上高低不同而已。早在 2001 年《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题为《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的文章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概括为“: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性人才。”〔1〕周远清等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通用性人才,主要是按学科设计专业;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按岗位来设计专业。”〔2〕综合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还是有区别的。
应该说本科应用型人才不是高职高专层次人才的延伸。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可以理解为“技师”型人才,其人才规格应该属于“蓝领”范畴,其只需精通某一项工种、某一岗位即可,如车、钳、铣、刨等,需要的是较强的操作能力。如果把本科应用型人才理解为这个层次,势必与国家对本科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因此,我们认为,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认识,逻辑起点应该建立在本科办学层次上,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
1.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既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类型和层次,不仅决定了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在专业知识的建构上要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相对过硬的应用性知识,这一点与理论性或研究性人才应具有的深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同,也与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应用性知识不同。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既要掌握相对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掌握将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技术操作性知识,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之外的一些应用性知识,如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等,这样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具备向更高层发展的潜质和基础。
2.本科应用型人才在能力构建上,既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又要注意创新能力培养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能力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复合能力之上,这种复合能力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具备构建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第二次技术开发的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建立在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比较规范的岗位职业技能、技艺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具有能够运用一些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的能力以及技术革新与攻关能力。
3.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构建上,既要注意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但是应该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基本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3〕,其实也就是要求应用型人才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专业素质,在工作实际中还应该具有责任心、自信心、道德感、心理稳定、品质优良、身体健康等一些非专业素质。
二、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
到 2005 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到 198 所,约占我国本科院校的 28%。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本科层次的提升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都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实现这一任务,就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中,不仅注重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把提高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作为重点。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要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相应地、不同程度地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1.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 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这种教育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国内外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论述,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确切定义,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有 50 多种。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对文理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国内研究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这种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比较科学和合理。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这种困难的因素既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陈小红在《大学通识教育亟需加强———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一文可知,加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培养出复合型的、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在对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是在强调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大学生把通识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观念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面和思想观念上把通识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形成相对独立却又不重视的状态。通识教育没有地位,这势必影响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更新高教思想与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大学通识教育迫在眉睫。
2.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体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中,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种价值定位和预期”,这种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发起和推进”,因此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人才发展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有不尽相同之处,因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形式,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应该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既包括一些专业教育,更多的要注重非专业的教育,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人才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4〕。美国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义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要真正使自己培养的人才真正达到“健全的个人和健全的公民”。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