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几年时间,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大多是由中专学校合并或改制建立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整个高等教育形式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已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急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显得越来越突出。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构成的教育体系远未完成,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本文将就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和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做些探讨。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的现状与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这首先必须对自己要有个定位。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均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在我国高教法中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看,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的其实都是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上说,可分为三类:一为工程研究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换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二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定位为技术工程师。三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其特点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为第三类。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大体定位为技能应用型。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多为“三本”线以下的考生,根据实际情况,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实验设备等均无法与各重点院校相比。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应根据社会需求、就业导向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但更具有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即所谓的“银领”阶层。以培养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一味攀高。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下功夫。
3.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在知识的传授上不求多求全。技能应用型教育的知识传授主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且在基础知识传授上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专业知识的分量不宜太重),以增强专业工作的适应能力。
(2)能力培养注重实践。一般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对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
(3)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通常人们认为素质的培养只是教一些音乐舞蹈、琴棋书画等,其实这些只是扩展人的知识面的一些外在的东西。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深化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对所有的学校来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其主要任务,这种培养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而成。校园的人文环境对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技能应用型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1.技能应用型教育的特征。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符合高教法关于高职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同时要体现技能应用或工程应用性的特点。具体概括为:(1)以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一体的高级技术和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技术或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具有基础扎实、适用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2)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以技术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重。(4)有一支既能从事教育又能从事工程实践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5)有较完备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有产学研联合教育基地。(6)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占有较大比重。根据上述所列技能应用型教育的特征,我们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有着较多的差异。
2.技能应用型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其特点是具有典型性、可复制性、开放性、优效性。而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操作程序、师生角色等因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就必须落实到对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在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不能照搬其它大学的做法,因此,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以我校机电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为样本,对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以下设想。
(1)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删去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等公式的推导,还删去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螺旋传动的强度计算、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等内容。教学内容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
(2)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在讲课之前,应带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观察和分析机器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进行螺纹联接和减速器的拆装,观察后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把CAI、电教、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全面引入教学中,应用CAXA系列软件,全面引入CAD/CAM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全部由计算机输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习、实验、设计三个子体系构建而成,每个子体系分别贯穿于本课程的整个教学中。各子体系的每一段应培养哪些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要有分工和配合,有的基本技能要反复训练,不断加强。如机构和传动装置的拆装、调整,机构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等内容。为此,应组建机械设计基础创新设计实训室,建立相应的综合性实验室。实训室应有来自工厂企业常见的失效机械零件,供学生分析在生产中产生此失效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还应有来自工厂企业的机器,供学生分析各种机构的结构及特性,以及对机构传动装置进行拆装与调整。所有的实验实训项目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充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积极推动和开展大规模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加强应用型教学,光靠课内的实验课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是不够的。如何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到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上,构建一个较完整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一直是高职教育探索的问题。学校应尝试开设“实践选修”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上完几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下个学期就应由教师开出与其相关的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年级越高,实践选修课的实践项目应越综合。这样,到了最后一学期,学生就能较独立地完成一个毕业设计的项目。在课外实践的教学中,有效地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某一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搜集资料、调研、攻关、撰写报告、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答辩等工作,进行综合专业能力训练,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与接受本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对企业的陌生感。可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去企业打工实习,以及完成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