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如何积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教育要培养“国家最需要、企业最欢迎、百姓最满意”的人才,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指向。
从茶叶大省到茶业大省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职业教育打响“贵州绿茶”品牌
贵州是茶叶大省,全省茶园面积204万亩,其中获有机认证的茶园已达2万亩,居全国第一。但贵州又是茶业小省,在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众多名茶中,清香可口的黔茶长期默默无闻,六成以上的茶叶只能作为原料贴牌销售,经济效益低,茶农得不到实惠。
“以前,贵州的茶叶种植以家庭为主,产量低;茶叶加工仅凭手和一口炒茶锅,质量差。现在,随着茶产业的结构调整,茶叶种植变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生产,茶叶加工变成了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精制加工。”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介绍说。
“从茶叶大省迈向茶业大省,就要转变茶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蔡志君告诉记者。
以凤冈县为例,各乡镇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点,分期分批组织种茶科学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县职业学校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县财政出资对就读茶叶专业的学生给予1000元到2000元的补助。如今,凤冈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多亩,年产值1.25亿元,“凤冈锌硒茶”的牌子也被打响。
“不仅是凤冈,现在几乎全省每个县的职业学校,都根据茶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各种相关专业,每个产茶县镇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都有技术培训,培养培训出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高素质的‘新茶农’。”蔡志君说。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再到茶艺、茶文化主题旅游,在一系列的茶产业经济链中,职业教育在各个环节上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泡出了一杯质量好、规模大、品牌响的“贵州绿茶”。
2009年,贵州吸引了浙江、福建、江苏等地60多个茶叶加工企业7亿多元的投资。“这些投资中,不少都是冲着我们的‘新茶农’和茶叶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来的。”蔡志君笑着说。
就在2月22日的省长办公会上,贵州刚刚通过了一项计划:投入21.8亿元建设6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学校,大力提升贵州职业教育水平,同时进一步为贵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