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故宫大修工程遵循的根本原则。前辈文物保护专家把这个原则具体化为“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那么,故宫古建筑群和故宫的每一栋建筑的原状到底如何,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常规,在进行古建筑维修之前,必须进行现状勘查和勘测。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只能用最基本的手工工具进行徒手测绘。 8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人们创造了数不清的新技术,就测绘行业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突出的一项。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研究,随着工程进展,对故宫每一栋单体建筑进行扫描,记录下建筑内外型制的原状。扫描结果与徒手测绘相比,精确度提高了,一些复杂的数值得到表现。
故宫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所使用木材的树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着建筑安全,也反映着古代工匠的科技水平和当时一些社会现象。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合作对武英殿古建筑大木结构用材进行了树种鉴定及树种配置的模式课题研究。
故宫还保存了一批价值极高的清代内装修作品。比如倦勤斋的通景画、竹黄雕刻、竹丝镶嵌等等,汇集了欧洲和中国、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艺术和工艺。在修复这些内装修过程中,我们注意记录其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同时详细记录修复过程。
利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建筑
故宫古建筑是用多种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营造的,各种材料在岁月中的退化过程和呈现的面貌有极大的差异,同类材料处于室内、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过程和寿命就不相同,而不同类别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其保存状况也极不同。因此只能针对每一种材料或者作品,针对不同环境分类研究。我们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合作进行的太和殿科技保护项目、与美国建筑文物基金会合作进行的倦勤斋保护项目,都使我们对建筑文物科技保护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故宫已经做了石质文物、彩画、内装修的不同工艺等等的保护。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别保护对象的门类,研究提出现状记录标准。把要调查记录的对象用实测图和照片完整地表现出来。然后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类病害进行分类,逐类设计图标,标注在图纸上。其次,根据勘察结果,进行病害机理研究。再次,针对保护要求,试验、筛选保护材料,制定保护实施工艺。最后,小范围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完成保护方案。
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古建筑的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是古建筑保护的一个根本条件,涉及到宏观环境的改善。而对于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开放单位,应该进行旅游承载量的研究。还有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现在普遍解决了防雷问题。而火灾的预防只能做到超早预报。近年北方也出现了白蚁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故宫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优势,但是却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长,各有侧重。要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维修”概念中,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观念。如何发掘、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遗产,使之成为文物保护的手段,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作了一些理论总结。比如明清皇宫按时进行岁修保养,屋顶按季节除草清垄,及时清理雨水沟(淘沟),补抹灰皮等等,都是当时维护建筑完好的技术,今天也同样是保护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预”的手段。
从大修工程开始,故宫博物院就注意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整理历史档案,记录保护维修过程。我们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整理其中的故宫建筑档案,编目、拍摄,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