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抓好疾病的一级预防,注重治“未病”;主要措施是综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针对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六条防线,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二级预防、防治慢性心力衰竭。
他提醒在场的临床医生,临床上要注意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防止血栓形成。而一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及时正确干预,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的风险。应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心肌。如有必要设备可提供全天候服务。尽可能缩短病人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及时提醒患者“有胸痛上医院”。
对高危病人应及早干预,进行治疗性监测(安装体外自动电复律除颤装置)可明显缩短除颤启动时间,更大程度挽救心脏骤停。医院应在急诊室组建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等。
他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干预的成功,慢性心力衰竭日益成为常见的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要问题。应根据临床试验的证据和指南,规范合理应用药物。改变目前以大医院为中心干预心力衰竭的传统模式,探索组建心力衰竭专病门诊,联合社区干预的新模式。
他称,中国特色发展冠心病的介入与外科治疗技术是冠心病防治总体战略中一个方面;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一方面应特别注意科学规范化地使用这些技术,严格掌握适应征和控制并发症,另一方面要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构建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胡教授重点强调从全面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角度说明了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互相合作,共同防治疾病的重要性,并认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的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突显;重视社区医疗,不断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水平是发展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众多的医学专家,大医院的医生们,各专业学会都应把提高社区医生水平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他建议心血管专业学会应与糖尿病学会、神经科专业医生、肾脏病学会组成联盟,协同工作,在共用的平台上同时治理多重危险因素。心血管的专科医生需要与社区医生沟通,加强社区对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力度,把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规范措施转变成社区卫生实践。
胡教授的精彩报告后,引起全场代表的共鸣,与会代表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学术气氛浓烈,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