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过后,走在镇江的大街小巷上,便很容易闻到阵阵扑鼻的浓香,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东乡羊肉的味道。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吃羊肉、喝羊汤是镇江人的一大美食时尚,星级饭店、路边小摊纷纷推出自己的东乡羊宴:红烧的羊肉,清炒的羊杂,泡着京江脐的羊汤……吸引来无数食客大开“羊”荤。
东乡羊肉是镇江的特色风味,盛产于镇江市丹徒区的大路镇、姚桥镇以及大港一带。这一带地处镇江市的东部,是为“东乡”。烹制东乡羊肉最富盛名的是现已划归姚桥镇的儒里,这个原名朱家圩的小集镇,传说系由乾隆皇帝御赐方有现名的,而乾隆赐名的因缘,正是起于东乡羊肉。
东乡羊肉香飘西北
90年代初,随着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一时间东乡手抓馆占领了临夏市场,“东乡手抓羊肉”的香味,飘溢在临夏的大街小巷,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使许多人为之瞠目。这股风四处扩散,“东乡手抓”风糜兰州及周邻各县,青海、宁夏各地也常常见到“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而马哈三则是东乡手抓走向市场的开拓者。
“东乡手抓羊肉”何以能在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能迅速打开局面呢?这首先应归功于其品质的优良。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手抓”使你顿时恢复元气,有常吃习惯的人,几天不吃,叫你想得发慌,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一经得食“东乡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连难忘。
东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地势高而切割深,属于黄土高原浅山丘陵区,气候温凉,四季不甚分明。夏凉夏短,冬冷冬长,具有冬干夏温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气候特色。土质属于山地大白土、白麻土、红粘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虽然降雨量少,只有300毫米左右,但牧草却有8000多种,属于干旱草原植被。草类以本氏茅、小白蒿、引果芥、百里香为主,加杂有许多野葱蒜等调味草类。东乡羊原为蒙古羊种。公元三、四世纪,从东北迁至河州的游牧民族吐谷浑、鲜卑等,带来了大量的蒙古羊种,以及以后历代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大量输入蒙古羊种,在这里的水土、气候、饲草及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特别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差异性很大的藏羊杂交,培育出兼有蒙藏混血型的优良品种,这不能不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其次归功于合理的调制。东乡羊讲究囫囵下锅,先用猛火猛攻,待水沸腾时打尽带有许多杂质血液的沫子,放置花椒、胡椒、姜片、草果、蒜苗、红辣子、青盐等佐料,而后再施以慢火、血水将干,捞取剁块食用,或打成股份,吃“平伙”。同乡好友,围坐在——起,刮着三炮台,吃着手抓肉,谈笑风生,和睦融洽,别有一番情趣。其中,“站羊羔子肉”是肉中“极品”。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来。
现在,东乡县委、县政府将“东乡手抓羊肉”和“东乡洋芋”作为开发东乡的两大拳头产品之—,打向临夏,打向兰州,打向北京及全国,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为繁荣东乡经济服务,可谓有胆有识。曾记得80年代初,有人说:不能大力宣传东乡羊肉,怕食客蜂拥而至,吃尽扫光。相比之下,相形可见矣!
最近,有人对“东乡手抓羊肉”进行精加工,深层次开发创出了新的路子。该产品的开发使河州名食手抓羊肉打向国内外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
有一首“花儿”唱道:
骑上个毛驴赶上个牛
锁南集市上卖走
三炮台碗子手抓肉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听闻镇江朱家圩一带的羊肉味美至极,遂差人前去采办。孰知差去的采办既贪婪又好色,在朱家圩采办羊肉时居然调戏村姑,最终被当地乡人痛殴致死。得知此事后乾隆大怒,决定微服前往探个究竟,以做出最终的惩罚决定。然而,到了朱家圩后这位皇帝发现,当地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知书达礼,于是赐名“儒里”。
如今,经营东乡羊肉规模最大的当数镇江市区的儒里饭店。据该店的老板王嘉先生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东乡羊肉是红烧羊肉,其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可以养胃补虚。东乡羊肉从选料到烹制直至加工羊肉的火(豆秆烧的文火),都十分有讲究。因为主料选用的是当年的本地山羊,而这些山羊又是吃田边、堤岸、山丘上的青草长大,所以东乡羊肉又堪称“绿色食品”。
随着人们饮食口味的变化和羊肉经营的发展,如今东乡羊肉不仅在烹制方法上有所优化,而且在菜系内容上有所拓展,“东乡羊肉”已从最初的红烧羊肉发展到今天的全羊席,其“东乡”品牌得到了延伸。但是,由于东乡羊肉的主料———本地山羊在养殖上难以取得量的突破,事实上如果大量养殖也会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东乡羊肉的最终发展还是由一定条件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