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6月9日报道】题:扣扣减减后,所剩无几(记者 约翰·加诺特)
全世界最紧迫的宏观经济问题是:如何说服中国家庭多消费以使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少消费?但北京的一群经济学家可能把这个问题颠倒了过来。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瑞士银行等机构的专家都说,中国消费者如此节省的原因在于,他们只得到国民收入中可怜的一小部分,而中国公司则诈走其中的大部分。
以上结论是根椐中国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数据做出的。这些数据显示,在截止到2007年的10年间,雇员薪水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DGP)中的比例从59%下降到47%。
但是,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白重恩和他在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发现,雇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例的下降有一半可以由2004年的一个记账变化解释。另外四分之一可以由普通的结构性变化解释,因为无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转为务工。
他对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析显示,2004年,“雇员薪水”在GDP中的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只因为小企业主(雇员等于或少于8人的企业主)收入从“劳动收入”转为“资本收入”。白教授告诉本报:“至少最基础层次上的劳方、资方收入分配看来是适当的……但这不意味着收入分配就没有问题。”
他说:“很多劳动收入没有变成可支配收入,因为以某形式付给了政府。”
白教授同意,中国家庭消费时缺乏活力,鉴于中国强有力的GDP增长率,中国家庭本该更富裕。但是,他猜测,问题不是工资的相对下降,而是向地方和中央政府支付的不公平税收不断增加。
他说:“北京居民必须拿收入的41%支付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险,再拿出约24%用于支付公积金。”此外还有所得税。这样下来,“你就没剩下多少钱来消费了”。
白教授的研究发现,中国工人被公司夺走的并不像从前人们想象得那么多。但这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重新开启一场激烈的争论。
世界银行驻华经济学家高路易说:“我个人认为,统计上的小问题不能解释工资和家庭收入重要性不断下降的趋势。我认为,在很长时间内,利润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普通人收入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