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18日一期文章:“世界工厂”中国处于关键时刻
中国经济正在经受考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春节前后南方地区遭遇罕见雪灾袭击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减速。人们担心,美国经济减速导致的需求下降,将给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带来影响,阻碍其经济的增长。
去年12月中旬,美国经济形势恶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各研究机构据此纷纷下调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UBS银行将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10.4%下调为9.9%,美国的戈尔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GS)也将这一数据从10.3%调整为10%。恒生银行在其此前发布的报告中也预测认为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幅将由2007年的25.7%下降到20%。
GS的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
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这当中超过60%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
提升产业结构摆 脱出口依赖
美国经济的减速对中国来说并不只有坏影响。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
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发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去年8月开始正式实施。这些政策无疑在去年对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针对加工贸易实施紧缩政策主要是为了限制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以及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中国政府希望借此缓解因贸易顺差增大而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和贸易摩擦,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那些依靠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加工贸易企业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特别是在台资和港资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众多的广东省,那些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的投资已经不再受欢迎。而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已经被迫开始从广东省内部向周边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转移。
这些变化都遵循了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升产业结构,即将迄今为止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的模式转变。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消费为主的内需因素,其次是投资,摆脱过去单纯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由此可知,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支柱将由出口转变为内需。美国经济的减速也许将在不经意间推动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
中国的出口贸易中,亚洲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46%,超过了美国。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新兴国家市场,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谨慎调控经济 防止硬着陆
尽管美国经济的减速将有助于中国抑制经济过热,但急速的下落也有可能造成硬着陆,也就是存在泡沫破灭的危险性。
比如说,过热趋势明显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抑制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在广东省深圳市,今年1月的平均房价比去年8月峰值时期回落了约36%。中国政府除了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房贷紧缩政策,还采取措施对限制土地进行严格管理,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上涨势头。
此外今年1、2月间袭击中国南方的罕见雪灾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据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雪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111亿元,甚至超过了5年前SARS疫情带来的损失。而且雪灾还将导致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幅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出口增幅也将回落6个百分点。而物价增幅却将突破7%。
因此,许多人预测,中国政府为了帮助灾区实现经济复苏将放宽现在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也给股市带来了暂时的利好消息。南方地区通过雪灾,暴露出了电力、水利、交通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差的问题,特别是广东省出现了过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电力短缺。
但政府的高级官员至今没有明确表态要放宽目前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在雪灾的影响下,2月的CPI同比上涨8.7%,创过去12年来的最高记录。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中国仍然需要维持紧缩的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