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麦克林新闻杂志》(Maclean's Newsmagazine) 2008年3月12日文章:警惕中国经济悄然衰退(作者:斯缔夫·梅奇/STEVE MAICH)?
??? 原文提要:中国经济面临缩水,但却还未引起关注
几个月来,中国经济面临考验,物价飞涨使得人们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
理论上讲,这已经是经济衰退,但用现实去判断又或许不是。去年年底世界银行评估中国经济下滑幅度达40%,然而,中国人的购物热情和生活间的喜悦冲淡了这一切造成的影响。
为弄清真相,这里要介绍一些经济统计的计算方法,以及阐明传统思维对人们的影响。
首先是技术。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并非如人们预想的那样。用某年商品及服务业的原始价值,可以计算出名义GDP。但这个数字具有误导性,美元在北京远比在洛杉矶和巴黎值钱。为了消除这些差别,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描绘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这是最为等同意义上的比较,但涉及很多估计,推断,和臆测的成分。
世界银行提供金本位制(货币能以固定的比率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法(PPP calculations),并曾报告称2005年中国的实际GDP接近9万亿美元。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仅次于拥有12万亿美元的美国)。在迅猛的增长率作用下,似乎可以断定,几年后中国经济将一跃成为世界领头羊,从而彻底改变国际间的格局。
问题是,世界银行的评估是参考20年前对中国物价的研究,当中国权威机构在去年年底发布最新数据时,表明了世银原先的评估远未靠谱。用最新数据重新分析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接近5.3万亿美元。按人均计算结果仅为人均4000美元左右,而美国为人均41674美元。比较之前的说法,一个计算上细微的改变意味着中国多出九千一百万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十年,中国距离超越美国经济的目标还远的很,人均收入相比更是落后美国人好几代。
不久前,一份上交给美国国会成员的报告里扼要地阐述了这些有力的推论。有一点,这说明中国并不是出口商们以为的梦想市场。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没有更青睐于西方商品?现在看来是因为他们没有像之前想象的那样足够富裕来承担这些消费。
该报告还指出,所有关于民主与开放市场的乐观预见都过于想当然,而对负面预见则过于天真。中国改革的成效曾被估计源自中产阶层的激增──现在看来这个阶层人数明显过少而且要比几个月之前估算的贫穷。这样,多少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隐患。中国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看起来像个平等主义的天堂──内部稳定的压力,也许是东亚快速发展的最大的潜在威胁。
那末,是什么原因,极少有人谈论和报道关于中国经济的衰退?这就是传统思维的影响所致。
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问问纽约,伦敦或者东京的任何投资经理人,他们会告诉你当今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更愿意操一口流利的中文,否则一辈子将注定成为新经济主力的金融配角。华尔街已经借此论题大发其财,同样,这一观点也流行于世界各种政治阶层的人们中间,他们痛恨美国,巴不得看到另一个超级大国脱颖而出与之抗衡。
少数人甚至不再怀疑中国优势的观点,连经济衰退40%也没有引起足够的舆论关注。但传统思维总会留下很多没有解答的问题。
例如,夏天在北京深吸一口气感觉就像从悍马的排气管吸入了尾气,而且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还在打算建造许多燃煤能源的工厂。严重污染的大气层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什么影响?
关于发展经济的另一个有趣的事情:人们的期望值会随着他们的富裕程度而增长。当一个工厂工人开始向往更加优质的生活水准,而矿工的工作环境依然得不到改善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外国企业在面对地方政策,官僚低效,混乱疏忽的版权保护时,他们还会继续大量倾注投资多久?
我们不需太过讶异亚洲的经济奇迹渐渐逊色于之前的宣扬。事实上,飞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复杂的慢性欠发达状态,中国在这方面尚未显示出可以胜任这一挑战的表现。
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其在世界上的相对力量会不断提升,聪明的商人会在那里找到发财之路。但当有人告诉你中国将要很快取代欧洲和北美成为经济霸主时,不要忘记40%的经济是怎样在一夜之间因计算错误而消失不见的。并且问问自己,那个大胆的预言多少是根据可信的数据,多少是彻底的臆测。(翻译:卜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