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回声报》2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能否扭转世界经济危机
尽管把资金投向医疗、教育等方面,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拉动GDP增长的效应,也无法迅速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却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民众、尤其基层民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前途具有更大信心,从而敢于将更多资金投入消费市场。
全球经济的衰退,使得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中国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一时很难重整旗鼓。有迹象表明,中国方面将把大量救市资金投入到桥梁、道路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在这些方面,中国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已经基本饱和,将救市资金继续大量投入,不仅刺激经济的效果令人怀疑,而且会造成巨大社会浪费。
中国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公营、民营企业间始终保持一种微妙但重要的平衡关系有关,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将大量资金投向公共设施建设领域,可能会打破这一微妙平衡,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即使不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很难维持高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只顾政绩不顾长远、过于看重GDP以及单纯经济发展思维造成环境污染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隐忧,经济危机不过让这些问题提前暴露而已。
盲目建设大量基础设施,不过是为中国增添“不知通向何方的桥和注定通向污染的路”。目的性方向性均不明确,这样的经济刺激方案,很难满足全世界对中国的厚望,即中国通过成功拉动内需,将过于依赖美国市场改变为主要依赖国内市场,从而为全球经济复苏做贡献。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做起扩大内需,是符合中国需要、有远见的建议。(作者为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师肯尼·罗科夫,陶短房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