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2月21日文章,原题:冬季残骸凸现中国软肋
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暴风雪灾害已经有所缓解,随着数百万民工返回工作岗位,中国的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中国的暴风雪灾害持续了一个月时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雪灾还推动了中国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使得消费价格指数有可能超过7.1%———今年1月创下的11年来的新高。
恶劣天气是否是本次雪灾的罪魁祸首呢?中国的气象学家们认为是这样的。确实,今冬的气候不是一般糟,中国根本无法预防。然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于此次极端气候状况的应对却并不得当,反映出中国对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能力不足。
正当中国为举办奥运会进行准备之时,这场雪灾使人们意识到,在处理需要全国统一协调的问题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有较好的灾害管理计划,损失就不会这么大。此外,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没能通过这次雪灾的检验。而过去30年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环境退化问题也是导致此次大灾害的原因之一。
这场雪灾也反映出经济政策的失误。中国电价控制体系使电力公司削减了电煤储存量,从而出现电力紧缺问题。总之,这场气候灾害说明,中国距离一流国家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此次灾害中看到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北京披露此次暴风雪灾害的信息以及经济损失的公开度和速度都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次,政府并没有试图掩盖信息,官员们在报告坏消息时很坦诚、直接、迅速。希望中国到明年能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灾害管理体系。(作者肯特?尤因,伊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