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产品,扬名世界之林 特产文化  特色经济  特产资讯  特产之乡  招商引资  技术交流  特产档案  企业名录
  特色总网 > 特色产品 > 特产文化 > 文化视点 >
  推荐阅读
柳编——
柳编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相传明
  柳编——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
具有特色生产工艺的老粗布
特色产品品牌,如何在激烈的
地方特色产品如何名副其实
特色产品在外埠如何逃过“尝
文化特色——茶叶命名之法
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之库伦旗民
永和“和”文化,中华民族特
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之东兰县铜
  特色推进
商权支付
编者按: 所有人赚的都是认知的
  [专家观点]商权支付百日回本,
[专家观点]购买商权课程“充电
[媒体报道]媒体析国资委新掌门
[论坛视点]顾秀莲在中国特色实
[时代声音]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时代声音]总设计师何镜堂:东
[专家观点]李毅中:具有中国特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之东兰县铜鼓文化
 
时间:2009-06-27

 

 

 

    东兰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尤其铜鼓文化更是其它民间文学的领衔之作。几百年来,东兰这片土地一直是铜鼓文化盛行的地方,境内曾珍藏千面以上的铜鼓,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两岸的壮乡瑶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馆藏铜鼓1400多面。1993年,我县组织进行的铜鼓普查反映,东兰民间收藏的铜鼓共有612面,铜鼓收藏量居国内县份之首。

  长期以来,铜鼓在东兰民间是不可替代的传世之宝,被视为“宝物”、“神器”,象征着拥有者的财富和地位,并把它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宝器,象征着兴旺、吉祥、合好、奋进的意义,更是壮族、瑶族民间文化活动的 主要载体,无论是祭祀、驱邪,还是喜庆、纳福等仪式,都离不开铜鼓。东兰壮族、瑶族群众在三月三、蚂虫另节、祝著节等民族节日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广泛使用铜鼓举行各种庆典。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兰壮族、瑶族铜鼓特色文化艺术不断得到挖掘和发展,这种文化活动更带上了一层健康向上的艺术娱乐色彩,浸透到东兰各族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中,并逐步走出东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上,东兰百面铜鼓“金鼓齐鸣”艺术表演节目和1992年东兰“三月三铜鼓会”曾轰动一时;东兰铜鼓还应邀参加“中国有条红水河”、“神秘的红水河”等电视剧和中央电视台12频道“魅力12”栏目“壮锦献给毛主席”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以及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龙滩电站开工典礼、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多个庆典活动。2002年9 月,自治区文化厅容小宁厅长带“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开发与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考察组”到东兰考察,东兰组织了210面铜鼓进行了东兰铜鼓艺术汇报表演,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香港大型纪实片“中国人、中国心”摄制组慕名到东兰采访拍摄铜鼓表演;法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台湾等地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曾先后到东兰考察,无不叹服东兰铜鼓的藏量及多姿多彩的铜鼓文化。东兰铜鼓文化艺术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古老的东兰铜鼓文化,已从壮乡瑶寨走出来,向世界展示其瑰丽深厚的艺术魅力。      

    东兰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挖掘、开发、保护东兰铜鼓特色文化艺术。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东兰铜鼓文化艺术列入了“十五”计划,作为东兰今后全力打造的五大优势品牌之一。 铜鼓艺术品   东兰县于2003年已被广西区文化厅命名为“广西铜鼓艺术之乡。”并同时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县之一。

 

 

 
上一篇:红红火火二人台,民间艺人常用的一种具有特色而又简单的说唱艺术
下一篇:永和“和”文化,中华民族特色的象征
  相关链接
·豫南地区特色鲜明的风俗简述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泼水节——傣
·“秦兵马俑”“海洋生物”国庆亮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何以花开
·民间特色皮影戏的起源与流传
·民间特色:源远流长的木偶戏
·特色文化之画虎:成就了一个村庄
·融入大众生活的特色民间文化才有
·柳编——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特色
·具有特色生产工艺的老粗布
·特色产品品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
·地方特色产品如何名副其实
·特色产品在外埠如何逃过“尝鲜劫
·文化特色——茶叶命名之法
·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之库伦旗民族文
·永和“和”文化,中华民族特色的
·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之东兰县铜鼓文
·红红火火二人台,民间艺人常用的
·文化特色——艺术创作的根之坐腔
·河套地区特色文化之河套民歌
·特文文化之红山文化时期产生最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