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湘江上的大桥越建越多,当一桥改名为橘子洲大桥时,没有谁会责怪当初简单地以序列号来命名的人。毕竟,在坐着渡船进城的年代里,谁能奢侈地预料到,湘江上会建这么多座大桥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道路、桥梁不断新增或全盘改造拓展,名称的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拿这次定名的103条道路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布在原老郊区周边的新路,如省府新址周边和开福区的捞霞片,近年来因城市大幅向外拓展,冒出了许多新路。即便在城区范围内,一些有些年头的道路,也是沿用着那种即兴而取的规划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乳名”的不足日益显现,已不能适应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名标识功能、公示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此外,有些名称原本并无不妥,但难以适应现阶段形势,如东塘立交桥经改造拆除中层的人行天桥后,实际上已是高架桥,再叫“立交桥”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路桥名的变化还担负了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的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建筑物有时难以避免地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地名则不然,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你可以看到,在此次路桥命名中,有七成以上的是依据老地名来定名的———梓园路高架桥定名广济高架桥、人民西路高架桥重新命名工农桥等,都是城市需要记忆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