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的新长沙不仅以城市绿、环境美、人气旺、安居乐而赢得全市人民的幸福与自豪,更以“率先发展”的强劲崛起和“两型社会”的美好远景为世界所瞩目。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00亿元跨越,GDP达到2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速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总量增加128倍,年均增速为13%。分时段看:1979-1990年年均增长11.2%,1991-2000年年均增长13.9%,2001-2007年是长沙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重要阶段,年均增长15%。随着经济发展的稳步提速,长沙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富裕程度显著提高。经过30年来的发展,在长沙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区域富裕程度也逐步提高。1978年,长沙人均GDP还只有370元,到2000年,人均GDP上升到11699元,2007年比本世纪起始年水平再扩大2倍,达到33711元,1979-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8%。2001-2007年,长沙人均GDP的年增长速度提高到14%。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长沙财政收入的规模很小,1995年,长沙一般预算收入还只有18亿元,随着经济运行不断提质,长沙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过去的10年,年均增长31.9%,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左右,近7年,增速仍保持26.1%。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8亿元,2007年达到174.6亿元。长沙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4%上升至2007年的7.9%,上升了2.5个百分点。财力壮大,为财政调整奠定了基础,为增加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廉租房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交通以及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投入等提供了财力保证。
——产业结构明显改善。1978-2007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产业比例由33.3∶44.2∶22.5,调整为6.4∶45∶48.6。30年中,前6年产业结构以“二一三”排序,接下来11年以“二三一”排序,近13年的排序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居第二位的时间仅仅11年,时间很短,况且13年前的1995年,长沙人均GDP还只有750美元左右,表明第二产业发展不足。从本世纪初开始,长沙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2002—2007年,第二产业占比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主导经济发展,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逐步形成。
——国际市场不断拓宽。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40.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出口总额26.06亿美元,增长35.0%,进口总额14.65亿美元,增长46.5%。2007年,长沙利用外资项目(企业)达227个,比上年增加21个;合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3.29亿美元,增长32.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04亿美元,增长25.1%。全年新增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项目423个;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为240.99亿元,增长18.7%。2000-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8%。
——三大需求不断扩大。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1978-2007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年投资规模由期初的2.41亿元增加到1445.2亿元,年均增长24%,3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97.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长沙的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期初的7.7亿元增加到1033亿元,年均增长18.4%。此外,长沙进出口贸易规模也稳步扩大,2007年实现出口总额26.1亿美元。从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投资、消费、出口的贡献率1979年为:30.5∶25.9∶43.6;1990年为:30.9∶30.7∶38.4,2000年为37.8∶35∶27.2;2007年为60.0∶38.5∶1.5。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长沙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27元、142元提高到16153元和6613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4.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8年的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8年的47倍。收入提高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交通、文化、教育、旅游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比重快速上升,家居环境、家电产品、通讯工具等连续更新换代,汽车消费成为近几年来的持续热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
——赶超步伐坚定有力。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沙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不仅在全省的引领地位增强,而且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不断争先进位,长沙的比较地位在持续扩大的竞争压力中稳步提升。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1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GDP总量及增速在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6位。与1991年相比较,GDP总量提升3位,其中,1991-2000年没有进位,2001-2007年提升3位。这主要是2000年以后,由于“三化”进程的加快,长沙经济总量先后超过长春、福州、西安提升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