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前形势,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开展“信息采集、分析预测、系统建设、队伍培养、信息发布”五项重点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开展市场信息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从1992年开始,北京市农业局开展市场信息采集工作,采集的来源最初只有海淀大钟寺、丰台新发地、丰台岳各庄三个批发市场,日采集量不足1000条。经过10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先后拓展了通州八里桥、朝阳大洋路等2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遍布全市各区县,每天采集700多种农产品行情信息,采集量已经达到万条,代表了全市各区域的品种分布、价格走势、上市量情况,为今后的数据加工和分析预测积累了大量的农产品基础信息资源。采集方式也由原来纸质采集发展到掌上电脑采集,通过网络直接上报数据,优化了信息采集手段,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信息分析预测
当前,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已密不可分,信息服务已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者不仅需要产品供求、价格等原始信息,更需要综合信息、动态信息、分析预测信息。因此北京市农业局组织了一支专门研究市场行情变化规律的专家队伍,对10多年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蔬菜为切入点,选取了市场占有率85%以上的26个主要蔬菜品种,开展了周、旬、月、季的预测预报,并且将预测的结果与真实数据进行对比,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对市场价格的调节,避免行情较大波动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对粮油、水产、水果、肉禽蛋等其他四大类农产品的主要品种进行预测预报。
开发现代化信息系统
为了有利地支持信息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北京市农业局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发了四大系统,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数字化支撑平台。一是开发了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的准确、便捷地采集、整理、加工,实现了批发市场行情上报、自身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农产品行情的查询和汇总及趋势图分析的自动化以及系统高效、安全保密应用。二是开发了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系统,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分析预测,实现了行情变化模式建立、差值分析、图形对比分析及马尔科夫链分析的自动化,可针对不同农产品的行情变化进行初期预测,使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发布,而向加工、利用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三是在以上两个系统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了北京市蔬菜市场行情警情分析系统,对市场上出现的异常的行情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总结分析。
积极培育信息员队伍
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信息员培训力度。按照当前信息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市农业局精心编写了培训材料下发到各个区县,并举办了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的市、区(县)、镇(乡)三级培训,使农村信息员做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会发布。目前信息中心已在10区县建立信息服务站150多个、培养信息员3000多民,形成了组织管理有力度、服务站点成体系、人员队伍有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农业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利用传媒、网络、电话、手机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让市场信息进村入户。首先,从2002年在大兴等10个郊区县开展了电视台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在组织电视台发布的同时,还拓展了其他媒体发布渠道,与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台和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合作发布周报和价格行情指数与《京郊日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发布市场行情、动态分析、预测信息。为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还开辟了热线电话、北京农业语音信息咨询系统和手机短信订制三种途径。网络是农业局近几年来向外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和主要渠道,为促进市场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促进市场信息服务层面的拓宽,组织开发了农产品市场网。网站分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网络交易、农产品市场管理服务和手机信息发布四大平台和专业数据库、外贸数据库两大数据库。网站以市场信息服务为主线,突出行业特色,整合行业信息,给涉农企业搭建一个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及时发布各种价格信息、动态信息和分析预测,从而形成一个农产品市场信息专业化网站。
农产品市场网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丰富完善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内容,将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资源,对于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