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29年,唐绍仪回到故乡,就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在就职词中,他表示要用25年的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1931年3月,唐绍仪自告奋勇地竞选成了中山县长。
本文来源:《新京报》2011年6月7日第C23版,作者:邓玲玲,原题:《唐绍仪 身在清廷 心系共和》
1911年的最后一天,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了第五次会议。北方代表唐绍仪不无遗憾地对南方代表伍廷芳表示,清政府不相信我,我只好辞职了。
第二天(1912月1月1日),是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总统的日子,唐绍仪正式向袁世凯提出辞职。次日,袁世凯就以唐绍仪擅自越权签订会议各约为由,撤销了唐的全权代表资格,亲自与伍廷芳进行电文谈判。南北议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袁世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铁哥们唐绍仪,“名为清廷代表,实则事事为革命军设计”(冯自由语),如此爽快地与南方代表签订了停战退兵、清帝退位、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等一系列协议,让一心谋位的袁世凯事事掣肘,而黑马孙中山突然就任临时总统更是给了他沉重打击。
留美学生北洋中人
唐绍仪在辛亥出任和谈代表之前,向被认为是北洋中人。袁世凯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对唐绍仪的真正政治倾向,不甚了然。唐绍仪倾向共和制,与其留美背景,有很大关系。
自14岁始,唐绍仪即随清廷所派的第三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从小学、中学,升至哥伦比亚(一说为耶鲁)大学文科。七年留美,耳濡目染,受的都是美式教育,从中习见的,也是美国的政治方式。
不过,那时的海外留学生资历并不是官场升迁的正途。1881年,唐绍仪受召回国,只能担任品级低微的涉外小官吏。1882年,唐绍仪赴朝鲜任海关税务司秘书,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时,他临危深夜担任守卫,遇见了当时上门来的总理朝鲜防务事务的袁世凯。袁世凯很赏识这个年轻果敢的小伙子,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随员和翻译,两人还义结金兰,拜了把兄弟。唐绍仪的仕途,从此便随着袁世凯的节节高升,一步步迁升至侍郎、尚书、封疆大吏和对外交涉大臣,成为清廷少有的拥有海外视野、擅于与洋人打交道争权益的重臣。
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诸多亲信被清洗出局,唐绍仪在1911年1月愤而辞职,退隐天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召唐绍仪再度出任邮传部尚书,唐绍仪拒绝。
11月13日,袁世凯进京组阁,唐绍仪被任命为邮传大臣。11月27日,北洋军攻占汉阳,12月2日革命军攻克了南京,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12月7日,濒临瓦解的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又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12月9日,唐绍仪一行人乘专车离京,开始了和谈历程。
不过,袁世凯可不准备学曾国藩保大清,他早就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私下里与黎元洪、黄兴进行秘密谈判,初步达成了拥袁共和的意向。唐绍仪此行的目标其实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