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泽东竟以拍电报的方式把一首名为《临江仙》的新词转给了丁玲。这是毛泽东题赠丁玲的。此前不到一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时,也是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赞美彭将军的诗。这两位三湘男女,显然都是毛泽东热忱相向的人物呵。那么,在那块塑造着新人和新女性的火热的圣土上,有什么男女情好的故事会发生呢?
在延安时候的彭德怀(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历史学家茶座》第四辑,作者:散木,原题:《曾经有过的故事——兼说‘假如丁玲和彭德怀结婚’》
一
有时候看书,会禁不住走进传主的世界中,笨拙地或自以为聪明地把已知的结局与自己“阅读期待”的假设相替换,这也就是好读书读出来的一个境界:颠覆文本,丰富文本。其实,这在读书界也是惯常的景象。的确,有些“假如”的构想也实在是诱人呵。有了一番“假如”,历史的长镜头会勾勒出一幅分明或朦胧的画卷,它或许会比没有“假如”更加逼近真实的文本。
说到了丁玲。如同我们有许多“说不完的人物”——丁玲,也是说不尽的。从特价书店购得一册书腰封上写着“大腕作家、学者描述一代文豪生平”、“中国首套揭示现代顶尖文学巨匠生活、婚姻、创作内幕的巨著”的《丁玲评传》(杨桂欣著,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书中提到在陕北时,有一段曾经广为人知的“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和彭大将军“恋爱”的“故事”。关于丁玲,自忖阅书也不少矣,不过作者讲述的这段故事,我还是第一次读到,那就是书中所说的:“丁、彭最终未能成为夫妻,这是为什么?大约是在1982年,我曾冒昧地问过丁玲,她回答说:‘我考虑再三,主要是因为差距太大,不合适。’”什么“差距”,怎么不“合适”?作者没有分析下去。记得写《女界旧踪》时,写到了延安,不禁又想到了这一问题。以我们的“常识”而论,一个“莎菲”式的女性如丁玲,与中共党内著名“清教徒式的人物”的彭德怀将军,当时假如竟结婚了(这真是太撩人的话题,让人不敢想下去了),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当然,从“常识”出发,他们是不会结婚的,甚至是绝不会结合的。丁玲和彭德怀,无论如何不会是《别了,温哥华》中的任晓雪和罗毅,尽管如今说到“吸引眼球”,那一定是后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