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抗战时丁玲和史沫特莱都曾仰慕彭德怀为何无果?--中国特色总网(4)
|
|
时间:2011-07-13
|
|
“女作家”,应该就是丁玲了。书中说:1937年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移驻陕西渭河北岸的三原县云阳镇,彭德怀在这里主持红军整训,准备迎接全民族抗战,此时陕北已成为全国爱国青年男女无限向往的“红色麦加”,于是也就有了一段美好的传闻:有一知名的女作家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来到陕北,她久慕彭大将军的大名,又从陕北赶往前线的云阳镇去见彭将军,并借此体验红军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这个并非讹传的传说后来被人说得有鼻子有眼,虽说个中不免有想象的情节,但大体上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女作家深深地被笼罩着传奇色彩的彭将军所吸引,她颇注意彭将军传奇式的战争生涯,尤敬重他那融会军人英武与农民淳朴为一体的可敬的特殊气质。有时,她望着彭将军黄土塬上驱马驰骋,用充满敬仰的神情和眼神随其左右,她还观看彭将军在练兵场上检查部队的射击和刺杀,动情地关注他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士兵把满腔仇恨集中在被绘成狰狞的日本鬼子的靶子上;有时她又好奇并惊异地发现:在士兵的窑洞营房里,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却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一样爱抚着士兵的肩头,毫无拘束地与士兵交谈。这一切更加使得女作家对彭将军充满了好感和神秘感,而彭将军对之也亲切有加,老乡对老乡,湖南人是格外热情的,他曾对她倾述自己的身世并像一个内行一样与她谈论文学的问题。彭德怀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却十分喜爱文学,得闲时他常常阅读鲁迅和左翼文学的作品,很可能他也读过这位女作家的作品。不久,周恩来也来到云阳,显然他听说了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这种信息在陕北也传得很快,毕竟独身的彭将军十分显眼,大家都期盼有好事发生嘛。周恩来故意同彭将军开玩笑,询问他们俩何时可以办事?彭将军苦笑地回答:“没有的事。”原来,他已经慎重地考虑过:作为军人尤其还是指挥员的他与女作家在工作和生活均难以协调,何况那时他还没有得到自己结发的妻子刘坤模(即刘细妹)的消息,于是那个念头很快就被他打消了,周恩来等大家热望的“好事”遂不谐矣。
“女记者”,还是“外国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史沫特莱了。彭帅传记写作组在书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有一金发碧眼的外国女记者十分倾慕彭将军,她于1938年年初去采访山西洪洞县马牧村的八路军总部时,她以西方女性特有的坦率和热情表达了衷忱,却被彭将军婉拒了,因为这似乎是绝对不可能的。后来当彭将军与浦安修结婚时,彭将军如实“汇报”了这段奇遇——原来,当这位女记者表示她无法理解彭的回拒时,彭严肃地说:“我是打仗的,随时都要上前线,且准备牺牲,战争是长期的和非常残酷的,所以我们不能相爱。”听了这话,女记者赶紧说:“我爱你,为你,我不怕任何危险。”对这种“西方话语”(当然彭将军那时还看不到西方电影,但他也有可能读过被翻译过来的西方爱情小说吧),他也回敬以坦率和幽默的“中国话语”:“你爱我,我很感激,可我不爱你呀。”于是乎,当日军发动进攻、文化人被安排撤回延安之际,这位女记者独自坐在村边的石头上,望着村内袅袅的灶烟而饮泣。第二天,她随队怏怏地离开了总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