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末,贺子珍在龙岩生下了一个女儿。由于她在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总是行军、打仗,身体已经相当虚弱,孩子一生下来就没有多少奶水吃,她只得把孩子寄托在一位农民大嫂家中代为喂养。毛泽东知道后立刻骑马跑去看视这个可怜的小女儿,临离开时给那位农民大嫂放下了两块银圆,并答应以后再来看孩子……其实这时候,杨开慧和她的三个孩子还都活在人世,只是已不在板仓了。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杨开慧和陈玉英带着三个孩子离开板仓后多次转移住处,颠沛流离的艰辛和清苦生活的怅惘使杨开慧明显地消瘦了许多,但她始终抱定一个信念:丈夫一定会派人来找她们!
本文摘自《毛泽东和他的儿女们》 作者:邸延生 邸江楠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毛泽东提笔给妻子给信,山间的杜鹃声声啼叫,山林一片凄凉……
陋室孤灯,万千思维走关山。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的重要性。
8月12日,毛泽东结束了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告别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同志,离开武汉到达长沙。这一次,他要组织起工农革命军,用枪杆子向反动派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在长沙,毛泽东暂时住在北郊沈家大屋旁八角门楼,对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岸英、岸青、岸龙作了适当安排,嘱咐妻子暂回板仓娘家,好好照看三个孩子,坚持下来进行地下斗争。
又要分手了——杨开慧满怀凄楚地对丈夫说:“我们什么才能再见面啊?”
毛泽东告慰妻子说:“要不了多长时间,等我把革命队伍组织起来了,会派人来接你们的。”
面对即将离别的丈夫,杨开慧忍不住掉了眼泪:“我实在是不放心……”
毛泽东坚毅地说:“尽管放心好了,外面的事我晓得怎么应付。”
这时候,毛岸英跑上前拽住爸爸的胳膊说:“爸爸,爸爸,我要和你一起出去‘革命’……”
“乖伢子,听妈妈的话!”毛泽东蹲下身子来对儿子说,“这次爸爸要走很远的路,等爸爸把外面的事情安排好了,就回来接你们。”
毛岸英问:“那得多久啊?”
毛泽东告慰儿子:“要不了好久,爸爸就派人来接你们。”
嘱咐了妻子和儿子,毛泽东走了。望着丈夫渐渐远去的背影,杨开慧眼中的两行热泪直簌簌地掉下来……
夏去秋来,毛泽东离开长沙已经一个多月了,只听人们传说湘潭那边有人“鼓动”人们闹暴动,还说领头人的名字叫“毛泽东”,是一个曾在长沙教过书的“先生”,原本说是要来打长沙的,后来不晓得为什么又不来打了,而是去了井冈山——所有这些传闻,杨开慧将信将疑,她不知道该听信谁的、不该听信谁的,她只记得丈夫临走时对她和孩子说过的话:“会派人来接你们”……
在板仓,杨开慧度日如年,她庆幸丈夫实现了他自己多年的夙愿——组织工农武装夺取政权,但又时时刻刻牵挂着丈夫的一切,一听到枪声就仿佛是丈夫带领部队打进了长沙,激动得总忍不住跑出家门去看个究竟,即便听到的枪声很远、很远,她的心绪也久久地难以平静下来……
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驻井冈山茅坪。由于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扭伤了脚踝,虽经当地的中医治疗,但走起路来依然显得一瘸一拐的——这次起义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能算是失败;无论怎么说,革命军总算暂时安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