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同时向赫恩少将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书,以表示重庆政府的诚意。但为了确保此役的安全系数,也就是保住老蒋的家底不像上次远征军那样拼光,何应钦向美国盟友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请求提供渡江工具,二、请求美军全天候空中掩护,三、请求美军炮兵予以配合,四、请求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所需的全部作战物资补给。
就好像中国人替美国打仗似的,但美方并不介意,迅速同意了中国政府的所有请求。
远征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这支军队由谁来指挥呢?
蒋介石心目中的第一人选当然是心腹陈诚了!可此时,陈诚身体不适,正在重庆养病,远征军司令官一职,究竟何人出任,一时充满了悬念。空出来的这一肥缺,使得国军高层一下骚动起来。按军衔说,远征军司令官并非十分显要的职务,但这是一支由美式装备全新“包装”起来的军队,精良的装备,一个师远超内地的一个军;而且这次是出国抗日,深受瞩目,如果能有一番作为,那将是名利双收,以后前途将无可限量。于是私下里一些自以为有资格的人四处活动。
最终拍板的蒋介石,比谁都显得谨慎。他知道此次出征非同小可,上次远征军出国抗日功败垂成,指挥不当是败因之一,罗卓英和杜聿明的不和,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次的远征军总司令一定要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能协调何应钦和陈诚两个派系的矛盾,否则战斗力将大受影响。另外,这次远征军司令的人选,必须有深厚的资历,能镇住杜聿明、宋希濂这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集团军总司令。最后,此人不能有野心,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远征军装备精良,如果落到“坏人”手里,对自己的政权将是极大的威胁。
蒋介石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请卫立煌出山。说实在的,蒋介石一直对卫立煌不太放心,在与共产党“保持距离”这个问题上,卫一直显得不够坚定。不过,根据这两年对他的观察,蒋发现此人没有野心,不拉山头,不结党营私。最让蒋放心的是,这里是大西南,共产党的八路军远在西北,就有什么想法也没什么大碍。
就这样,卫立煌出任了远征军总司令。
虽然他没想到自己会出任此职,但此等重任落到肩上,卫立煌还是感到十分荣幸。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刚一上任,就找参加过上次远征军的军官谈话,向他们学习。虽然上次远征军大败而归,但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惨痛的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在原始森林里如何跟日寇比耐性,如何躲避敌人架在树上的机枪……卫立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出来,再由参谋人员到各部队“传经”。
接着,卫立煌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滇西交通不便,文化也相对比较落后,这里由土司(少数民族的首领)占山为王。卫立煌深知,土司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得不到土司的支持,仅靠云南省政府的行政命令是很难动员全境百姓的。为了得到民众的支持,卫立煌骑着马,走着汽车都无法通行的崎岖山路,逐一走访当地的土司。
这一举措,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当地土司把他当天子一般膜拜。过去龙云很瞧不起他们,动不动就派兵镇压,现在司令长官亲自来访,让他们感到莫大的荣耀。土司们纷纷焚香歃血盟誓,坚决支持抗战。
正是卫立煌的抚慰,在后来的反攻中,滇西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土司们对卫立煌的感恩之心是分不开的。
据统计:整个远征期间,有16万滇西人民在为远征大军提供物资运输,其中出动良马119万匹、驼牛32万头。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死亡民众3854人,死亡骡马4700余匹,死亡驼牛1500余头。以上数字还不包括修复各条公路、铁路时所使用的民众。
反攻缅甸的第一步是如何安全地渡过怒江。为此,卫立煌多次到怒江沿岸视察。连接怒江东西两岸仅有的惠通桥,已在上次退守中被中国守军炸掉了;在目前这种严重对峙的情形下,想修复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修复了,也不适合大规模的渡江作战。
那么,现在要想渡江,就只能靠船只了。怒江的江面虽然不宽,但水流湍急,行船困难,如果日军在远征军渡江过程中用重炮攻击,那远征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减少损失,卫立煌决定多处渡口同时渡江,这样只要有一两处渡江成功,就可以在对岸建立滩头阵地,就可掩护后续渡江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