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常去汉口龙王庙公园的市民,都知道园里有一组巨型浮雕——武汉1998抗洪图。8幅浮雕,第三幅记载的是生死牌的故事。这是一段每每忆起98抗洪都必然提及的经历。真实的“生死牌”,现在作为一级文物,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本文摘自:《长江日报》2011年6月7日8版,作者:陈勇,原题:《16位抗洪英雄 你们还好吗》
常去汉口龙王庙公园的市民,都知道园里有一组巨型浮雕——武汉1998抗洪图。8幅浮雕,第三幅记载的是生死牌的故事。这是一段每每忆起98抗洪都必然提及的经历。
真实的“生死牌”,现在作为一级文物,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它看起来很简单。一张粉红色宣传纸贴在一块宽120厘米、高79厘米的黑板上,“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是16名共产党员的红笔签名。签名笔体各异,大小不同,但却笔笔有力。
1998年9月12日,当武汉收到来自北京的收藏证书时,16名签名者之一的雷宽喜还有些后悔:“要是早知道这样,我一定要将名字写得更工整一些。”
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生死牌”。(来源:资料图片)
他和15位伙伴怎么也没想到,一腔豪情下匆匆草就的“生死牌”,竟成为珍贵文物,成为武汉人意志与智慧的化身。
2011年6月1日下午4点,作为当年长江日报驻龙王庙险段的记者,本报副总编辑周新华对那次经历仍记忆犹新。“看到这个照片,仿佛回到了13年前的风雨防汛夜。”
龙王庙险段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背后即是繁华的汉正街。1998年8月上旬,当第四次洪峰扑向武汉时,武汉关水位已达到29.39米,超过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洪水百年一遇。
网友“老稻草人”这样写道,暴雨一口气连续下了半个多月没消停,家里东西都长出霉菌来,江平面高出市内平均海拔,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头上悬河。
而历次地质勘探的结果更加让人心惊。龙王庙的河床土壤是粉细砂,地表层又是杂填土,透水性较强,散浸、管涌等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
当时的守闸人唐仁清,2001年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那会守闸人员已日夜坚守了数十天,洪水却越来越大,如何能让大家继续坚守,大伙一商量,大堤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又一起立了生死牌,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是16名党员笔体各异的签名。老唐是第二个签字的,当时感觉“手中的笔不轻”。
位于汉口龙王庙公园的“生死牌”巨型浮雕。(摄影:史伟)
一起签下名字的还有:黄义成、李建强、易先云、黄启雁、骆威、黄志刚、马晓君、王开若、陈晓健、徐斌、喻传喜、余光钧、雷宽喜、王全、李立华。
守堤人员说,在最困难最疲惫的时候,看一眼牌子上的誓词,就来了精神,就有了劲头,就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多么重大。
当时,签名者之一的李建强胃病犯了,疼痛难忍,他隐瞒病情,用手顶着胃部巡堤查险,一个多月下来瘦了十多公斤,昏倒多次,仍坚守在第一线。
“生死牌”的故事当时经《长江日报》独家报道后,被全国媒体转载。它不但反映了这16名党员在抗洪抢险中的中坚作用,而且体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随后,长江、汉江干堤及各支流大堤上的抗洪军民纷纷竖立了“生死牌”,签下“军令状”,组建“敢死队”,向洪水宣战。
8月10日凌晨4时许,第四次洪峰平安过汉。(记者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