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的回答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
本文来源:中新网,作者:史飞翔,原题:《大师遗言》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临终前所说的话最能说明这个人的思想、精神和操守,有时甚至是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和概括。钱钟书、沈从文两位大师级人物的临终遗言正是如此。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文化昆仑”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钱钟书在临终之际留下的话是:“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对于他的这一遗言,家属如实照办。火化的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学生以及为数很少的几个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先生将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了钱钟书的身体上。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钱钟书去世后,著名学者余英时、王元化都认为,钱钟书的离开标志着出生于20世纪初的那一代学者的终结。
钱钟书是一个智慧通达的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无党无派,对于世人趋之若鹜的名利他唯恐避之不及。钱钟书内心崇尚自由,对于权势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学者谢泳在一次谈话中说,钱钟书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又在新时代生活了这么久,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亲历者,他是一个超凡超俗的人,但却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与钱钟书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在临终前同样表现得风骨凛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的回答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其实不然,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自负。他临终前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沈从文生前有一个愿望,死后回归故里、守望家乡。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墓旁的大青石上,刻着沈从文自己的一句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碑上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后是他的妻子张允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沈从文为人低调、不事声张,一生恪守自由主义立场,不党、不群。对待名利沈从文一贯的态度是——“戒之在得”。
钱钟书、沈从文两位大师都曾任教于西南联大,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高贵与矜持,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最好体现。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文/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