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细心的总理早就记住了快人快语的熊德明。他特意要和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握手。可当时的熊德明却一边往后跑,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她刚在地里割完猪草,手太脏。
总理像没听见这些话一样,快走几步过去,紧紧握住熊德明沾满泥土的双手。
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我不敢犹豫丝毫,连忙跟着总理奔过去,及时按动快门,将总理和熊德明握手的一连串动作连续摄入镜头。
共和国总理和普通农家妇女紧紧握手的镜头,让在场的村民们十分感动,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此时天色已晚,农家小院渐渐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总理挥手和村民道别,我们乘车连夜沿山路向云阳县城开去。
车子开进云阳县城一个移民小区,总理又突然让停车走访住户,我们记者的车被甩下三四里路。当时车子开不过去,我们只好下车往总理那边跑。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追进小区时,总理已经走进一户人家,坐在沙发上和主人聊天。总理问完那户人家移民后的工作与生活情况,突然话锋一转,对坐在旁边的县长说:“你是县长,我要和你反映一个问题。”总理随后把熊德明丈夫被拖欠工资的事情说了。
听到总理的话,那位县长起初怔了一下,紧接着,他当即表示尽快了解情况。大家没想到,当天晚上,熊德明就拿到了被拖欠的2000多块钱。
出乎意料的结果
总理的考察安排得异常紧张,仅26日一个上午,我们追着总理围着三峡大坝工地跑了四五个地方采访。白天跑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晚上倒在床上真想睡会儿。可扭头一想,一天许多场考察活动的采访下来,自己足足拍摄了三四百张照片,如果不及时整理,肯定乱了套。我只得爬起来,打开电脑,连夜整理、编辑照片。
从几百张照片里选择准备发稿的照片,不是简单的事。我通常的习惯是先多选出几张第一感觉不错的照片,然后再仔细盯着选中的照片找感觉。“感觉不错”往往是自己选择照片的重要标准,这“感觉”往往来自于平时积累的经验、综合的分析判断和思考。我一边看照片里各种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环境背景的交代以及特殊环境中特殊人物的情感流露状态等,一边综合考量照片的政治性、新闻性、摄影的瞬间形象性等几个方面。认真比较后再细细地选定要发稿的照片。
此时,几百张照片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看得人眼花缭乱。看着看着,总理和熊德明握手的照片跳入了眼帘。“这张不错!”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按照常规,我们一般与别人握手时,都是用自己的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可这张照片却有意思,因为当时温总理追着熊德明过去握手,所以就出现了这个独特画面:温总理用左手抓着熊德明黑乎乎的右手,同时将右手快速地挥起来准备双手握向熊德明。瞬间中,总理抿紧嘴唇,慈祥的目光中略显严肃。而此时熊德明
的表情和动作更是特别,她害怕手太脏而往后躲闪时,仰着头,脸涨红着,笑得嘴巴张着、眼睛闭着,显得十分激动。总理和熊德明身后是那户人家略显破旧的房屋,房前站着几位村民,有的侧脸微笑,有的开心鼓掌,神态各异。
因为当时天色渐黑,我在拍摄时使用了手动曝光、闪光灯补偿的方法,采用的快门速度较慢,总理扬起的右手动感强,和熊德明黑乎乎的手形成反差。后来有朋友笑着评点说,这张照片好就好在“这两双手上”。
一番审视之后,我觉得这张照片画面人物形象自然生动,瞬间典型独特,特殊现场中特殊人物的表情、感情和心理得到了充分表现,较好地体现了总理务实亲民的作风和形象,也反映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关心爱护民众、以人为本的风范。
从新闻摄影记者的角度,我自然想发出这样的照片,可心里又有些惴惴不安。“这样的照片符合政治要求吗?发出后会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可就不是小问题!中央新闻可容不得半点差错!”一连串的疑问,我又感到心里没底。
90年代中期,我曾担负中央新闻采访报道,可当时随领导人在国内考察采访很少。眼下我刚从香港分社调到中央组仅一年多,对有些问题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只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专门从事中央新闻采访报道的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为如何突破中央新闻照片“握手、合影、坐沙发”的发稿模式,拍摄出领导人更鲜活、生动的照片而努力。由于多种原因,中央新闻照片似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照片从内容到画面一直缺少变化。
“都在改革,这照片也该变变!”和大家一样,我心里一直有这样的念头。
“我拿不定主意。让有经验的高手看看。”我到隔壁房间找到一起采访的国内部高级记者孙杰,请他帮着参谋一下。孙杰是新华社有名的大记者,他看到照片后连连称好。当时已是深夜快11点了,孙杰正忙着写新闻稿《温总理为农民追工钱》,他还拿过草稿让我回忆一些细节,帮着提些意见,并建议我俩搞个图片和文字的“图文互动”式的发稿。
有了孙杰的肯定,我的心里更加有底了。在回京的专机上,国务院的有关领导看到这张新闻图片,也觉得挺好。返回北京后,新华社摄影部顺利地将照片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