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情感
“无名英雄”与川人有直接情感联系,它不是一个景观雕塑,更不是一个娱乐性的雕塑。”——纪念碑搬迁主持者谭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2006年由万年场十字路口迁往人民公园,当时由四川雕塑艺术院名誉院长谭云主持迁移工作。
成都的老百姓也大多和“无名英雄”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无名英雄”总有很多故事,其他雕塑,绝没有这样的“待遇”。
喷漆者想通过破坏引起关注
“当时是我坚持要放在那个位置的,而且要放在公园外面。”谭云说,“当然如果放到公园内,可能管理会好些,但它就变成一个园林雕塑了,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人(喷漆者)显然不是恨这个雕塑”,谭云分析,“无名英雄”的受伤,是因为喷漆者想通过破坏雕塑来引起关注。“这种利用公共艺术品来表达个人诉求,这个诉求本身我们不管它有理无理,但是这个方式肯定是无理的,绝对是不可取的,而且这个要承担法律责任。”
纪念碑代表了四川人的自豪
“无名英雄”雕塑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谭云认为“它代表全民族”。
纪念碑纪念的川军,在四川也有很多后代,他们与雕塑有着直接的情感联系。“每年‘9·18’等特殊纪念日,都会有市民自发到雕塑前献花。”谭云说,纪念碑代表了四川人的自豪。包括1945年的新华日报社论,题目就叫《感谢四川人民》。
八年抗战,四川共有300万川军出川抵抗日寇,60多万人阵亡。四川,还一直是抗战的“大后方”,举全省之力为抗战筹集着粮食、资金。“无名英雄”正是唯一一个能表现四川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雕塑作品。“它不是一个景观雕塑,更不是一个娱乐性的雕塑。”
这座碑
……
一位川军士兵,穿着短裤、绑着绑腿,背着斗笠大刀、手握步枪,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他目光坚毅、果敢、决绝……
1944年
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同年7月7日,纪念碑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
1965年
纪念碑因交通建设被拆毁;
1989年8月15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万年场二环路口重塑纪念碑;
2006年
成都市二环路改造,“无名英雄”迁移至人民公园;
2007年8月15日
纪念碑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前。
人民公园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所在地,也是川军出川抗战的誓师大会召开地。
新闻延伸
城市雕塑正走向城市的边缘
芙蓉花仙、建设者、五丁开山……一批老成都街头的标志性雕塑,如今多数已很难寻到它们的踪迹。如今,它们藏在城市的哪个角落,“过得”怎样呢?
老雕塑大多搬到了郊区
“主要城区几乎都看不到(上世纪)80年代的老雕塑了。”谭云语气里带着遗憾,“因为城市的变迁、交通发展的需要,放置于主城区的老雕塑,大部分都搬到了相对偏僻的郊外。”现在仅有“无名英雄”、“芙蓉花开”还留在市区。
雕塑主题很少再说抗战
城市雕塑的管理,全国只有唯一一个政府机构——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归口到各地具体部门由原来的文化部调整为了现在的建设部。”谭云分析,城市雕塑这一项目,在建设部门肯定是一个边缘化的东西,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产业区的规划、功能区的设置、交通、住房、道路建设,都比城市雕塑重要。
而城市雕塑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少以抗战作为城市雕塑的主题。”谭云说,“抗战这样厚重的主题,不再是城市雕塑的重要主题,人们都不想天天受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