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刘记者,我没说错话吧?我老了,无所谓了,我的孩子啊,那些年,不让上学,我没说错什么吧?
张义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资料图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2011年143期 作者:刘小童 原题为:张义声:我不是“飞虎队”,我是“中美混合团”
当龙启明走进央视、坐在“面对面”镜头前,观众们被嘉宾六十年前蓝天浴血的回忆所震撼。那期“面对面”播出后,龙启明这个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本人也被誉为“最后”的“飞虎队”队员。
那一天是2005年7月15日。
时光不能穿梭,但却荏苒。到2010年,吴其轺、彭嘉衡两位老人离世,许多媒体依旧称他们为最后的“飞虎队”。
“最后”只会有一个,不会有很多。再看媒体,今天是“飞虎”越驼峰,明天又是“飞虎”空袭日本,1978年之前曾被我们斥为“流氓青红帮流氓头子陈纳德”如今又俨然成了百战百胜的孙行者,拐了几道弯的历史让我们无从知道真相。
真相,只能有一个。
时代周报记者对居住在成都的原中美混合团一大队B—25飞行员张义声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听老人述说那段历史。
中国空军着便装秘密赴美
紫色漆面的方桌、长凳,剥落的墙面上挂着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一张有些残破、全部是英文标注的美利坚合众国地图,整个环境和十三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老人时没有任何变化,唯一有变化的是,似饱经风霜老农的枯槁老人坐在1945年抗战胜利结婚时买的长条凳上向我伸出手:“刘记者,你来了,我腿不行了,不能站起来……”
十三年前,成都一个阴冷的冬日,成都大学路这间屋子,当老人听说我要采访曾经“六十年前对日作战”那段历史的要求后,坐在这条长凳上,用了一个和他八旬年龄极不相称的动作,“腾”地几乎跳了起来,几乎带着哭腔对我说,“使不得啊,使不得,该(阶)级斗争太厉害、该(阶)级斗争太厉害……”
老人的那一动作,让记者感到惊诧,在见张义声老人之前,他的一位1949年去台后定居美国的队友告诉我,抗战时期,张义声驾驶B-25轰炸机,经常在50英尺高度向日本兵阵地投弹。
经后来的多次走访,老人终于告诉记者他当年的部队番号,这是时代周报记者第一次听到这支空中作战部队的名字:ChineseAmericanCompositeWing,简称CACW。这就是,中美混合团。
1942年7月“飞虎队”(隶属国民政府航委会,属于中国空军)解散后,“中美混合团”就翱翔在整个西南和华南地区,西护航十四航空队轰炸过海防、河内(越南境内)。可以说,哪里有空战,哪里就有中美混合团战鹰的身影。
老人说得兴起,不时用满是青筋褶皱的手,娴熟地比划战斗机的动作,嘴中夹杂着大量英语—这是在美国受训的结果。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空军都押了上去,也只有一百多架“杂牌”飞机应战,很快败下阵来,最后溃不成军。此时空军的必修课就是在日军来袭的时候,马上跑,保存实力。
美国政府一直在暗中支持和帮助中国。1941年,在空军少校赖名汤的带领下,在国内已经连培训场地和航油都没有的中国空军第十二期、十三期共五十人全部着便装,从昆明飞抵香港,再分别从空中和海上转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登上了载重45000吨的“柯立芝总统号”海轮,驶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