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朝鲜战争后来国际化了。
变成了一场先后有20个国家的军队卷入的国际局部战争。
这就产生了观念转变和政策调整的问题。
中国军队参战后,也曾俘获过大批的美韩军官兵。当时的中国军队俘获的韩军官兵一般都转交朝鲜人民军,“联合国军”官兵则交碧潼俘管处。那会儿中国军队还是国内战争俘虏政策政治攻势的观念,连连在前线释放了不少的“联合国军”战俘,加上运动战时期没有专门的战俘管理机构,在敌机轰炸、看管不严和供应困难的情况下,战俘失散和逃亡严重,所以收容的美军战俘就很少了。
后来回过味儿来,俘虏的韩军官兵也送碧潼了。
然而这时又不打大仗了,加上韩军俘虏人熟地熟语言通,本来也不太好抓,所以最后在碧潼的韩军战俘也没剩下多少,满打满算也只有7000多人。
“联合国军”战俘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联合国军”战俘营中的主要成分是“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成建制被俘的朝鲜人民军官兵。而韩军的头头脑脑们都明白,这些人绝非当时屡战屡败名声很差劲的韩军部队所能消化掉的,真要编进部队没准儿一打起来那枪口就会掉过来开火,与其找这个麻烦,还不如就让他们呆在战俘营里。
中国籍战俘则主要是在第四、五次战役后撤中被俘的志愿军官兵,此前,“联合国军”战俘营中只有600多名志愿军战俘。
谈判双方最后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联合国军”收容的中朝战俘,10倍于中朝军队收容的“联合国军”和韩军战俘。
由于这个悬殊的数字差,使战争又多打了一年多。
战俘,成了“联合国军”在谈判中的一个筹码。
应该承认,中朝方面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谈判地位相当被动。
什么“一对一交换”,什么“自愿遣返”,完全是“联合国军”在战场上被打得恼羞成怒的心态下出笼的一个损招。美国人心中很清楚,对有着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两万战俘根本不可能对中国军队的兵员资源产生哪怕是些微的影响——这样做在军事上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其所有的意义全在于想在全世界面前丑化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没有“人权”,中国军人不是“志愿”而是“被强迫”来朝鲜作战的,从而以此来挽回在战场上与对手打得僵持不下所丢失的脸面——因为无论是谈判还是打,“联合国军”手中的筹码也越来越少。
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美国军队也实在没有逮住什么便宜。
说停战线吧,开战时在三八线,与中国军队交战是在鸭绿江边,现在却在三八线附近被粘糊住了。虽说经过夏秋两季攻势,夺取了646平方公里的土地,“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占据的地区也比中朝军队在三八线以南占据的地区要大一些,可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本身在兵员上就居于劣势的“联合国军”方面难以承受的。有些国家已经公开声明,绝不再向朝鲜增派兵员,已派出的兵员损失了也不再补充,直到打完为止。
美国军事历史专家拉塞尔·韦格利教授曾经不无调侃地评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联合国军司令部决意寻求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惟一可用的方式是跟中国和北朝鲜军展开激烈的歼灭战。这场歼灭战势必要求联合国军付出极大的代价,从而使这场努力与其说是‘胜利的’,还不如说是‘悲壮的’了。”
至于“停战监督”,那就更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