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保护风波
邓小平不愿回家符合他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即便是对其祖上三代人居住过的“邓家老院子”,他也坚决不让进行任何维修。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四川陆续展开,当时邓小平的家人已悉数离开广安。按照邓小平本人的意见,当地政府将他的故居分给了11户人家居住。
“文革”结束,邓小平恢复领导职务以后,到其故居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而当时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让游客印象“深刻”。
故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修缮已势在必行。1980年春,广安县委决定对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进行第一次维修。可这一举动居然惊动了小平本人。
作为此次修缮负责人的邓欲治回忆,那次只是添了点瓦,补了补墙壁,在门口栽了些树,还修了条便道,总共花了一万多块,都是县财政上出的。因为那11户人家仍旧在里面居住,所以修缮之后的故居情形并没有好多少。但是,邓办(邓小平办公室)先是通过四川省委过问此事。打那以后,广安县委再也没敢对故居进行过维修。
直到1986年春天,邓小平在成都第二次接见广安县委书记时,事情才有了一点转机。
王仁全回忆说,在下午的座谈会上,罗国兴向卓琳请示:故居太烂了,要不要维修一下?卓琳思考了一会儿说:“你们要把钱用在人民的事业上,故居保留下来就行了。”回来后,县委召集所有部门的领导开会反复琢磨卓琳同志这句话,到底修还是不修?卓琳并没有明确表态,但她也没说不修。讨论的结果是,还是要继续修,要不然故居就会烂掉。
1987年,身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蔡世武组织进行了第二次维修。这一次,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比第一次都有很大提高和突破。
亲情至深
如今,小平故居不仅修缮一新,周围还建成了故居陈列室、铜像广场等设施,整体上形成了一个830亩的纪念园。故居对面,过去那种老式木板房已经被一栋栋别墅所取代,其中一栋就是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的家。
淡文全的父亲淡以兴是邓小平的幺舅,只比他大一岁。邓小平对淡家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淡文全都记得很清楚。
50年代初,小平在重庆工作的时候,就把幺舅接了过去住,后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农村。老人回家后,由于体弱多病,生活困难,邓小平每月都给他们寄钱,从5元到15元不等。
文革期间,由于是小平的亲人,淡以兴也受到了牵连,说起当时父亲被北师大学生批斗的场景,淡文全犹历历在目。从此,彼此的联络也一度中断了好几年。
1968年,淡以兴试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询问邓小平的下落。几个星期后,淡以兴竟意外地收到了卓琳的回信,信封下方的落款是江西省委秘书处。
卓琳在信中说,他们在江西生活得很好,知道幺舅因为小平受了不少苦。最后,卓琳还附上40元,作为生活费。为了不给广安县领导添麻烦,1978年,当邓欲治在成都跟小平告别的时候,卓琳同志还特别嘱咐他说,让县里不要特别优待幺舅,“我们寄钱给他,每月10元,够他花的。”
1985年,淡文全的3个孩子都刚刚初中毕业,一时因工作难找而赋闲在家,淡以兴写信给邓小平,想请他帮忙解决一下。邓小平在回信中委婉地说,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会考虑的。后来,这事也就没了下文。现在,这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其中两个在成都打工,另一个帮忙打理家里的饭店生意。说到这儿,淡文全淡然一笑,他后来也知道,小平也有很多为难之处。
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家乡的父老,邓小平对他们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每个人都有着浓浓的乡情,而从15岁离开广安开始,直到1997年驾鹤西去,78年间,他的脚就再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令人唏嘘感叹。
广安人都说小平不但没回去看过一趟,更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特别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当沿海城市一个个崛起的时候,广安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伟人邓小平不仅属于广安,还属于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