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7页。
[2]杨荣新,《人民调解制度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五期,第14页。
[3]翟中东,《关于恢复性司法精神的引入》法制日报,2005年2月16日。
[4]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5]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6]《信息时报》2007年6月1日采写了一篇《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首日遭尴尬实际操作有难度》的文章,文章对该法的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存在难度进行了分析。比如主管部门不清、“禁售标志”形同虚设、法律规定不明确等。
[7]吴宗宪等著,《非监禁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101页。
[8]姚建龙,《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化理念与实现》,载于《政法学刊》2004年第5期,第51页。
[9]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0]石先广,《构建中国式恢复性司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司法》,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2.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文红,《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政策研究》,载《犯罪学论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版。
4.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国家》,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
5.菲利(意),《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张庆方,《恢复性司法》,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杨晓梅,《未成年人研究》,1999年第7期。
8.徐兴俊,《论少年刑事审判制度的恢复性司法模式》,载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