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浙江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省教育厅
有人说,教育就像一艘巨轮,高等教育就是掌舵手,引领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自1998年以来,浙江高等教育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新机制、锐意改革,从“精英化时代”一举进入到“大众化时代”,通向大学的“独木桥”变成了宽阔的“立交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浙江高等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历史的原因,素有“文化之邦”之称的浙江,高等教育却长期滞后于全国。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只有32所,校均规模只有3000人左右,其中100亩以下的“袖珍大学”有7所,最小的占地只有41亩。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在浙江尤为明显和残酷,很多人都感叹浙江的孩子太苦了。
1999年,为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国家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浙江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机遇,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浙江高等教育就此驶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请看下面七组数据:
毛入学率: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4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国省区第一。
高考录取率:1998年为35%, 2001年起已连续5年保持在70%以上。“十五”以来为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56??3万。
办学规模:1998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32所,在校生11.3万。2007年已达到77所,在校大学生78万人。
办学质量和水平: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着眼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省属高校中,有11所接受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良好率达100%;所有高职高专院校接受了省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率达100%。
经费投入:“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24.2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8亿元,增长3.58倍,与同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从9736元提高到14800元。
开放程度:在全国率先举办了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校外国留学生6200多人,生源国达到107多个,在海外成立了8所孔子学院,有89个中外合作项目正在实施。
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主动接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为社会贡献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费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 2007年达到30亿元。“十五”以来,获授权发明专利130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33项。就这样,在短短9年间,浙江高等教育由高高在上的殿堂放下“身段”走向大众,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发展的历程高教园区横空出世。2000年,有着40多年建校历史的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式迁入杭州滨江高教园区新校区,从而拉开了浙江高教园区建设的序幕。之后,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宁波、温州六大高教园区,顺势拔地而起。到2007年底,高教园区36所高校均已投入使用。六大高教园区累计竣工面积达102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72??5亿元亿元,在校生规模达到37万人。高教园区的建设,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1999年至2001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相继批准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等20所普通高校试办二级学院(现为独立学院)。时隔5年,“万里”两个第一的头衔,又先后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其一是全国第一所国有普通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的改制,再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落成。这些新颖的办学理念、办学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又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省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13所,独立学院20所,合计在校生23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的32%。政府以较小的投入和宽松的政策,带动了社会力量更多的教育投入,赢得了总量的快速扩张,走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车道。
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并举。2003年,省政府启动“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投入6500万元重点资助101个省属普通高校重点专业和50个高职重点专业,投入1亿元建设200个基础课实验室和30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1000万元资助500种省级高等教育重点教材建设工作。200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1个亿,连续4年重点建设20个学科,同时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330万元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1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省政府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制订了《“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高校教学基本条件,增强了浙江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高等教育发展的“浙江经验”
浙江高等教育10年的发展实践,既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科学发展。这是这些年发展中的主旋律、主基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且稳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这是这些年发展中最有效的基本做法。我们坚决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浙江实际,通过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性地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使我省高等教育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坚持抢抓机遇。这是这些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制胜法宝。全国高校“扩招”是一个难得机遇,我们不但抓住了,抓紧了,而且抓好了。可以说,没有当初强烈的机遇意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可能有历史性的突破。
坚持质量立校。这是这些年发展中一直突出、坚守的另一条主线。我们牢固树立“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教学方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这些年发展中始终强调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认真抓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深入研究求学、就业、求医、求美、求乐等各类问题,及时解决关系师生利益的大事小事,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