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30年前行的“精神宝典”
|
|
时间:2009-09-14 |
|
美学家、建筑学家谈到“空间之美”时,常拿“苏州园林”作比。
在“省市党报联动采访改革开放30年”之行的苏州站,记者再次领略了现代苏州人“布置空间、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创造空间”的大智慧,他们在科学发展中,创造出更具和谐神韵的“苏州景观”。
透窗观景:
“老苏州”流盼新韵
小船从平江河的石拱桥下摇过,如穿越2500年的时光河流。
“昆曲、评弹、园林……这里是‘苏州文化博览带’”,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勤良介绍,类似这样的历史街区,苏州有五个。
苏州人说,历史和文化是源,经济是流,“有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渠流淌”。
改革开放之初,钟爱苏州评弹的陈云同志就深情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希望对古城倍加珍惜、倍加爱护。
苏州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古城保护之路:
古城区主干道临街建筑高度控制在22米,历史街区建筑高度控制在9米。限制的是建筑高度,彰显的却是苏州人的文化标高;
古城居住人口始终不得超过25万人,近200家工厂被迁出城外;
作为全国较早的一部地方性规定,《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是苏州人对历史文化的郑重承诺……
老苏州呈现新意境。“管线下地、污水截流,我们住在老宅里,享用着齐全的现代化设施”。世代居住平江路的刘老师,亲身感受着保护整治带来的实惠。
“‘保护’,不是裹足不前地‘保守’”,苏州人称,他们在保护中“吸纳国际先进理念、采用现代科学手段、融合多元资本,形成了与古城风貌相吻合的旅游、民间民俗文化展示、创意产业等业态”。
曹勤良告诉记者,在古城,动一根梁,修一堵墙,都必须经专家签字认可。“为修一扇窗,我一周四次去上海向‘首席顾问’阮仪三教授汇报。”
邻墙借景:
“洋苏州”圆融东西
贝聿铭先生在为家乡博物馆设计时巧妙“借景”,把邻墙拙政园的情致“纳为己有”,大大拓宽了观者视界。无独有偶,在被称为“洋苏州”的苏州工业园区,金 鸡湖畔有尊名叫“圆融”的雕塑,园区人的开发理念就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将东西方文化精粹“无缝焊接”,“圆融文化”已然成为“园区软实力”:
14年来,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里是中国唯一以借鉴外国经济与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为特色的开发区,创下多个“中国第 一”:全国开发区中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C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首个“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所有“第一”,无不消化吸收了世界最先进的 管理经验。14年来,77家世界“500强”、3000多家外资企业、11000多家内资企业在此落户。这里注定了是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地方。
除了“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财政1260万元,一天引资400万美元”的辉煌,工业园区的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及产业集聚度都在国内领先。
在这里,“工业”这一内核与苏州独有的园林妙境、江南生态、先进的技术服务平台、便利的资本与商务平台等,已巧妙“圆融”一体。
依层分景:
“新苏州”臻入化境
30年来,苏州城大胆激发并积极呼应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创造。“新苏州”,日新月异:
“新苏州”里,1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栉比鳞次;
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太仓,“五虎生威”!
“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与“园区经验”,成为新苏州人前行的精神“宝典”。
“新苏州”的农村,苏州的新农村。费孝通先生曾评价,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是全国“化”得最好的区域。
30年前,钱月宝是“常熟县藕渠公社老浜大队”的生产队记工员。如今,是梦兰集团的“当家人”。她指着“梦兰村改革开放图片展”上那张发黄的收支明细表,她向记者介绍身旁的年轻人:“亮宝,村党委副书记。他父亲就是表格上一年‘超支454元4角9分’的沈根富”。
年轻的副书记笑着告诉记者,“梦兰”集团每年给早已变身“股民”的村民分红,“大家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有学者说,苏州的统筹城乡发展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农村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国最好”。
这样的“最”,在苏州比比皆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