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京,激情活力三十年
|
|
时间:2009-09-14 |
|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方位上,南京人的视线越过沧桑的古城墙、蜿蜒的秦淮河,以豪迈气势向世界亮出新名片——
南京,一座现代化国际人文绿都,创新之城。
突破围城,
主城区一下子长大8倍
隧道、地铁、高架、高等级公路……穿行在城墙内外,汽车快捷行驶在三位一体的快速交通网中。突破“围城”的南京,有了更宽的思路和更高的眼界。
而此前,六朝古都南京囿于明城墙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3万人,人口密度居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之首。“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城不堪重负。
“一城三区”的构想,挣脱古城千年如一的格局:于老城外拓展新的空间。
“一城”,在秦淮新河以北、外秦淮河以西14公里的长江岸边,建一座56平方公里的河西新城。“三区”,就是110平方公里的东山新市区、80平方公里的仙林新市区、190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市区。
史无前例地,南京主城区一下从5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扩增到436平方公里。
但造新城“绝不是铴锣担子响(想)到哪就敲到哪”,南京建设局的官员告诉记者,南京人“一年花一个亿买图纸”,就是为了有个更科学、更利于后续发展的规划。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布局下,南京对要素的吸储能力得以全面快速提升。
创意古城,
“十里秦淮”呼应“拥江发展”
南京人说,扩城后,我们眼前的这条外秦淮河“就将成为南京的景观内河了”。
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地铁一号线南延线、纬七路过江隧道、城市快速内环……已建或在建的快速通道,将使新老城区连接更顺畅。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生活环境恶化等“都市病”,得到极大的缓解。
“一城三区”的崭新城市框架,为老城保护和环境整治“腾挪”出空间:
这几年,古城内相继实施了内秦淮河整治、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打造了中山东路、长江路等一批历史街区;大批工业企业陆续迁到开发区,主城内置换出的 空间,成就了一批文化创意、高端商贸等新兴产业。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让南京的产业结构变得更高、更轻、更优。
而南京人更宽的视野,还在长江,在长三角,在泛长三角……“一城三区”构想,与“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一气呵成,连成整体。
“南京需要秦淮河的婉约,也需要扬子江的豪迈”。江苏省13个城市,长江惟在南京穿城而过。在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看来,发展河西的意义,更在 于发挥长江50公里岸线的“钻石效应”:“使长江沿线和江南江北的产业、景观与长江呼应,与城市呼应,与南京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一体。”
大江两岸、融南汇北。
科技筑城,
7万软件精英敲出360亿元产业
国庆前夕,第四届“南京软博会”举行。与此同时,“2008中国互联网大会”也首次移师南京,它与“软博会”在南京“不期而遇”绝非偶然。联系同时开幕的“2008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业内人士称这“表达了南京人打造‘软件之都、创新名城’的强烈诉求”。
南京人算过一笔账:只7万人的南京软件业,一年产出362亿元,人均创造财富52万元。而这个产出,传统产业至少需五十万劳动大军。这笔“账”,促使了南京人用科学发展思维再造“新城”,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服务、人才和资本“四轮驱动”上来。
南京人有理由和条件建造这座魅力“城池”:作为全国可数的科教中心城市,丰富的科教人力资源优势,为南京软件信息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人才优势更 令人称羡:南京在人才的全国聚居程度,为全国第三,高端人才聚集程度,全国第三。数据显示:一个700万人口城市,居然拥有100万大学生。
跟互联网领袖见面时,朱善璐呼吁网络巨头们“到南京落户”,把南京“建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互联网最佳城市之一”。橄榄枝这头,传递了南京人对“这一先 导、战略性产业”的渴求。此前,作为“软件产业振兴计划”和“电子产业复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无线谷”建设、“数字南京”建设……南京人铆足了劲为“软 件之都”夯实城基;公共平台建设、“种子资金”扶持、人才培训补贴……28条高含金量政策,更为软件产业裂变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行驶在新落成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附近,开出租的张全生风趣地说,“‘金陵’就是埋金子的地方啊,脚下全是黄金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