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湘新跨越:人间城郭换新天
|
|
时间:2009-09-14 |
|
长沙河西岳麓滨江新城将建设成“一江两岸”新地标(记者徐行摄)
1974年的长沙市五一广场(黄菊生摄)
如今的五一广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记者徐行摄)
■足迹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新天地:路,宽了;城,绿了:城区,大了;人气,旺了……至2007年底,全省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593.86万人增加到2752.91万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5.4平方米增加到28.4平方米;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排位从2005年的22位上升到去年的19位……
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速
[史记]1994年1月3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乡村卷起“都市”风》报道:在15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全省小城镇增加了500多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全省各地经济日趋活跃,一批以特色经济为支柱的小城镇进入人们的视野。以烟花闻名的浏阳市大瑶镇,靠铸造“发家”的嘉禾县塘村镇,凭商贸活一方的临澧县合口镇,以农林产品集贸中心著称的洞口县高沙镇……因经济的活跃,商品的集散,人流的增多,小城镇有了加快建设的强烈冲动。
顺时而变,顺势而动。省委省政府于1994年作出加快发展小城镇的决定,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县改市、撤区建镇及乡改镇步伐;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促进城乡生产要素集聚;实行以地生财,加速小城镇建设;改革建管体制,多方筹集资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等具体措施和政策。当年,撤区并乡建镇全面展开,一些建制县变成了设市城市。1999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以产业为支撑,被确定为发展小城镇的主要推手,全省着重抓好5个县城和50个重点镇的建设试点工作,并实行省直机关对口联系。
在省委省政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因镇制宜、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指导下,全省小城镇建设迎来高潮。塘村、合口、大瑶等小城镇依托“一乡一业”,带活第三产业,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始重点突破,梯级推进。以抓中心城镇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抓好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把沿江、沿路、沿边地区人流物流车流相对集中,易形成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小镇定为五年新建小城镇的重点。长沙县暮云镇、邵东县廉桥镇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祁阳县黎家坪镇因发展乡镇工业而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业、以玻璃仪器为主的轻工业、以微型电机为主的机电业,五年投入1.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0.5平方公里发展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3000增加到1.8万人。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全省千余个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小龙头”。
中心城市扩容提质
[史记]2001年9月21日《湖南日报》A1版头条《我省确定城市工作思路》报道:省委、省政府在常德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座谈会提出,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为主题,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主线。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我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继省会长沙1997年打响“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市改造攻坚战之后,以中心城市扩容提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浪潮,在三湘大地掀起高潮。
1997年,常德明确提出“五个城市(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优秀旅游城、交通城)一起创”的创建目标,全方位扩容提质,逐步形成“一城三区”,即江北主城区、江南城区、德山开发区的总体格局;先后完善柳叶大道、常德大道等“十纵十横”城市主干道网络,使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1平方米,居全省第一。目前,太阳山、河洑山、德山三面围城,沅江、穿紫河穿城而过,柳叶湖紧依古城东北,常德正在成为湘西北的一颗明珠。
“湘北门户”岳阳则拉开以洞庭风光带建设为重点的旧城整治,结合城陵矶港口、武广高速铁路等重要运输枢纽和通道,加快新城拓展步伐,先后完成了洞庭风光带一、二期和太子庙、城陵矶等八处城市排水整治工程,使中心城区3170户居民摆脱了长期以来的“雨渍水淹”之苦;完善交通网络,拉通了金鹗西路、冷水铺路等11条城市断头路,新老城区紧相连,城市腹地大大拓展。
湘南重要中心城市衡阳,确立“敞口、拓城、秀内”的城市扩容提质战略,拆违还路,拆违还绿。几年来,衡阳先后新建、改造、扩建了西外环线、火车站广场等一批道路和广场,并拉通衡大高速、蒸湘南路、东外环线,构筑起了城区大“田”字型道路骨架和“三纵三横三环”的城市交通网络;“三江六岸”风光带的打造,则把城区防洪建设和改善中心城区生态、人居环境有机结合,打造出风光旖旎的新雁城。
张家界是三湘大地上的“旅游之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城市化,更多的考虑城市的规模和容量,欠考虑的是城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进入新世纪以来,张家界斥资3亿多元整改过去的“败笔”。今年8月出台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建设为自然遗产保护再退30公里”的思路,张家界将成为与一方名山互相映衬的“明珠”。
长株潭城市群整体推进
[史记]1999年4月6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述评文章《三市共舞正其时》,并配发编者按: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把酝酿多时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立即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在我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长沙、株洲、湘潭一直是引人关注的焦点和核心。
改革开放后,省内一批学者专家即深入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1984年7月,省社科院教授张萍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省委常委会专门讨论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
从长株潭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启动,经历了10余年的曲折历程。1997年3月,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提出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拿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随后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从2000年到2003年,长沙城建总投入300亿元,按照“繁北拓南,西文东市”的规划拉开城市骨架,依托长沙市委政府机关新址、省府新址、新世纪体育文化城、金鹰影视城、岳麓山大学城、霞凝新港城等重点建设工程,迅速扩容提质。从2004年开始,长沙又启动了“一江两岸,六桥三环,打开通道,建设新区”的一系列重点工程,改造背街小巷,拓宽出口,拉通环线及连接线,构架六桥三环交通骨架。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炉,标志着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超级大城市的蓝图绘就。省第九次党代会又提出,建设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 5”城市群,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新型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长株潭城市群要为全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省长周强多次指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抢抓“两型社会”建设重大机遇,长株潭城市群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目标加快迈进。沿湘江西岸,正在加紧建设中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湘潭河西创新带、株洲河西高新开发区对接呼应,“长沙麓谷、大学城—湘潭河西—株洲河西”连带发展,新的“一江两岸连三城”增长极加速形成。
两个月前,芙蓉大道和红易大道相继开工建设,加上年底将开工的另外三条路,将形成三市快速城际干道,把三市目前相对独立的城市道路交通网融为一体。至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与“3 5”城市群在历史时空相会,为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发展动力。
■见证
长沙市建委主任陈鲁青:走出“围城”
30年前,我就是长沙市一名青年建筑工人。30年来,我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这座古老城镇焕发生机,嬗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我深深感到,长沙的城市变化得益于思想观念的解放,走出了传统的“观念围城”。
“长沙城建”以前叫“房建”,主要是建居民住房,有的墙甚至是泥筑的,叫“干打垒”,后来又改成“无金拱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还是“小打小闹”。由于建设档次低,质量差,经常是建了拆,拆了建。
改革开放初期的长沙市区,步行一小时能穿过南北,走过东西,湘江上仅一桥独跨。长沙的飞速发展,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
1993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洲两岸,西文东市,山水洲城,六桥三环”的长沙建设新思路。这是思想观念的一次飞跃。1994年4月9日,长沙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分行签订协议,以1亿元有偿出让原市委市政府办公楼院,新址择建河西,打破了长沙城市发展的旧格局,也是长沙经营城市的第一单。
从1999年到2008年,三个三年,三任市委书记都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再到“再掀新高潮,凸显新风貌”,长沙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是一年一个新台阶。
1999年开工建设的五一路拓改工程,经历了最激烈的观念碰撞。当时的五一路商业繁华,号称湖南最美一条街,拆迁问题、绿化问题、投入问题曾招来一片反对声。但也正是因为五一路拓改经历的观念冲突,解决了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和小市民意识,也把我们这些建设者从守旧的思想氛围中解脱了出来。
随着城市建设投入的逐年递增,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07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81平方公里,近5年年均扩大10平方公里。湘江上先后新跨5座大桥,长达26公里的湘江风光带成为全世界最长的开放式公园,获国家建设部最佳人居范例奖。到明年,长沙将重点开工建设过江隧道和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可以预见,长沙将变成更美、更现代化的大都市。(记者朱智整理)
■数字
城镇人口 1978年552.39万人 2007年2752.91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978年323.88元 2007年12293.54元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1978年5.4平方米 2007年28.4平方米
城镇化水平 1978年11.5%
2007年40.45%
■感言
打开尘封记忆,品味都市生活,强烈的反差跃然纸上。
30年前的城市,主要流行“解放牌”、“上海牌”。当喧嚣的喇叭合着“哐当”“哐当”的撞击声由远而近,那是放空的解放牌货车碾过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一路风尘而来;锃亮的永久牌单车“叮铃铃”穿过拥挤、黑暗而又潮湿的弄堂,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卧室床头,床对面是盖着纱巾的永久牌缝纫机,那是一种了不得的惬意和炫耀。
我的家庭和许多城市家庭一样,20年前看上黑白电视,15年前购买了宽屏彩电、冰箱、洗衣机,10年前用上了手机,8年前住进了宽敞的商住楼,添置了家用电脑。门前的马路宽了,路灯亮了,原来钓鱼的郊区变成了繁华都市,江边的防洪大堤变成了开放式公园。许多同学朋友近年都开上了私家小汽车。
生活在长沙这座城市,我经常有这种感受:三天不出门,分不清哪是哪;三天不看报纸电视,不知道发生多少新鲜事。也常听朋友们感叹:打着赤脚跑进现代都市,开着小车跟不上发展节拍。
是啊,改革开放30年,城市的变化翻天覆地!(朱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