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财佐政著华章: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发展50年综述
|
|
时间:2009-09-14 |
|
历史在前进,经济在发展。50年的跨越,50年的辉煌。广西经济令世人瞩目,广西财政让历史铭记。
一、厚重积淀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倾注着广西理财人50年的心血。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自治区财政发展史上的艰辛以及清晰路径:
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是在1994年,在半个世纪中占用了36年;突破200亿元是1999年,用了5年;突破了300亿元是在2002年,用了3年;而从2003年到2007年五年内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和700亿元。2007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703.88亿元,是1958年的151倍,50年间年均增长10.8%。全区人均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42元,增加到2007年的1407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
开辟财源、做大蛋糕是理财之本,也是民族地区财政快速发展的基石。正是因为财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自治区财政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战略思维,先后集中财力支持了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桂西北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一大批关乎全局、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制约全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今年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大战略发展中的增长新一极,做了积极的铺垫。
二、用财有度
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状况是家底薄、基础差、发展的要素欠缺。要“保吃饭”,也要发展;要保重点支出,也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在这种条件下,作为理财者的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50年来财政人的精心打理,自治区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07年,全区财政支出达985.94亿元,是1958年的173倍,1958-2007年全区财政支出累计完成近6200亿元,50年间年均增长11.1%。
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加上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自1998年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加快向民生财政、和谐财政转变,“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同时,自治区财政还从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角度,不断加大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1996-2007年,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过渡期)转移支付累计达到196.71亿元,全区将近90个市县享受到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过渡期)转移支付;2006年起,自治区还专门设立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以及革命老区、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三项转移支付当年补助总额为4.9亿元,2007年增加到6.72亿元。再加上“三奖一补”、财政收入增长奖励等一系列转移支付补助政策的实施,使自治区基层财政逐步告别“捉襟见肘”,步入良性循环。
三、理财创新
财力的增强,支出保障的有度,靠的是理财观念的创新。
回眸自治区财政的理财历史,自治区财政厅苏道俨厅长对新世纪以来的三次重大的理财思路创新感触犹新。
第一次是在2000年,重点是解决自治区各级财政的积弱问题。
这次理财思路的创新简称为“十三条”,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区财政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实践证明,“十三条”对引导和推动自治区财政走上比较平衡健康发展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创新是在2003年,重点是解决自治区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
这次理财思路的创新简称为“三十条”,即《关于进一步创新我区财政工作的若干意见》,“三十条”的实施,使全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财政实力得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个不协调问题得到缓解,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规范和深化。
第三次创新是在2005年,重点在开创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一五”时期自治区财政的改革与发展明确路径。
这次理财思路的创新简称为“32字”理财方略,即“开拓财源,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公平分配,保障供给;强化监督,提高绩效”。同时以“32字”理财思路为指导,制定了《关于“十一五”时期我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自治区财政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从当前自治区财政实践情况来看,“32字”理财思路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乘数效应”。
三次重大的理财思路创新犹如“脱胎换骨”,从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层面使自治区财政事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四、体制调整
在苏道俨厅长的办公室,苏厅长拿出了他的常用工具——一张丝织布上印制的广西全区地图。他指着地图对记者介绍:广西民族地区财政的特点就是基层财政困难,从广西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必须要解决这个发展中的“拦路虎”。
苏厅长介绍,50年来,自治区的财政体制改革和调整,遵循中央财政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紧密结合自治区实际,循序渐进,由僵到活,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994年以前,主要是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收支包干体制。1994年,自治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分税制改革的要求,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与市县分事、分税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2001年,自治区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县乡财政困难,在全国较早地微调了自治区对下财政体制,这一改革措施缓解了市、县的财政困难。2005年,针对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自治区进一步调整了自治区对下财政体制,建立了自治区与市县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这次体制调整,既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吻合,又体现了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为自治区财政的健康运行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据统计,2001年微调自治区对下财政体制,每年给市(地)直接增加了近4亿元的财力;2005年体制调整以来,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大幅增加,2008年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100亿元,比2005年的25亿元翻了两番。这些措施的实施,较好地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市、县财力有了明显提高,为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
五、管理改革
体制的调整对于做大广西财政“蛋糕”所起的效应是聚沙成塔,积流成河,同时也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两翼齐飞”创造了条件。
1998年后,财政改革重心开始逐步实施“战略转移”。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体系的目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大胆创新,财政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方向挺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由浅到深地渐次推进:
——部门预算改革:至2007年底,自治区本级和14个地级市本级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109个县(市、区)中已经有56个对全部预算单位实行了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至2007年底,自治区本级所有预算级次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14个地级市和85个县(市、区)实施了改革;自治区本级、14个地级市和45个县(市、区)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2007年全区政府采购预算131.01亿元,实际金额106.93亿元,节约资金24.0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4.65%、71.91%、87.97%,均创历史新高。
——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自治区选择北流市、德保县进行了试点,2003年全面推开。通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自治区农民负担的税费总额从改革前的28.90亿元减少到改革后的13.09亿元;农民人均负担从75.26元减少到33.41元,人均减负率54.69%。2005年,全区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取消农业特产税,自治区种地农民真正实现了“零税赋”,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向农村综合改革阶段迈进。
——会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会计执法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会计人才建设等活动,促进了自治区会计秩序的好转和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自治区开始实施“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其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加强:50年来,自治区财政监督机构不断充实完善,财政监督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目前,自治区财政监督检查的范围覆盖了收入征管质量、专项资金使用、财政内部管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等财政管理的各环节。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监督条例》,标志着自治区财政监督向法制化、规范化迈出重要步伐。
六、发展攻坚
有一个词在八桂大地耳熟能详——“大会战”。如果从理财的角度看,这种以军事用语而定义的经济行为方式,便是典型的“集中财力办大事”。
广西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源基础不稳固,支柱财源尚未形成,人均财力低。改变广西财政的落后状况,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为此,从2001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累计筹措70多亿元资金,通过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10多次大会战,倾力支持了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桂西北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一大批关乎全局、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
通过“大会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得到加强。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减少到65万,减少了96.9%,绝对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2.1%;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元增加2770元,增加了近28倍;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0多元增加到2429元,增长27倍。
七、倾注民生
经济发展的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在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存条件和惠及百姓民生上。
广西有50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000万,贫困人口有250多万。为了使财力的分配使用更加公平,广西财政确定了重点向“三农”和事关老百姓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倾斜的政策。
50年来,全区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614亿元,年均增长11%。1988—2007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56.09亿元,开发范围涉及到全区14个市的61个县(市、区);1998—2007年,全区财政扶贫资金支出84亿元。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税费改革以来对种粮农民的各种主要补贴超过15亿元。2006-2007年,自治区筹措资金16亿元,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整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自2003年至今,广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集水平实现了从30元到80元的三级跨越。目前,已实现覆盖全区109县(市、区),共有3553.01万农民参合,参合率为86.85%。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157亿元,年均增长16%,大力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学校建设以及中高等教育建设等工程,推动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认定广西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在社会保障方面,30年来,全区各级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到689亿元,从改革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开始,逐步扩大到医疗保险、社会抚优安置、社会救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济等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改革,初步建立起全区统一的、涵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抚优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据了解,2008年1月,自治区政府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列入为民办10件实事范围,截至目前,自治区财政已下拨了当年补助资金6.62亿多元,为全区农村低保对象182万人发放补助金。截至2008年9月底,全区城市低保对象保障人数每月保持在60万人左右,自治区财政已下拨当年补助资金8.36亿多元。
八、磅礴启航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大发展,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广西经济和财政的跨越式发展!”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表示,面对新的形势,自治区财政厅党组十分注重财政工作在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自觉把财政工作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
“财政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以财佐政,作为财政部门一定要大力助推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发展、大跨越。”苏道俨表示,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努力支持经济发展,大力广辟财源,使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自治区投资110多亿元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3项,所有项目将于2008年底建成,今年实施的专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
如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正风生水起、磅礴启航,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既是广西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不仅对整个广西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动我国西南以及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