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西30年,八方巨变显峥嵘
|
|
时间:2009-09-14 |
|
1978年至2007年,山西省生产总值总量由88亿元增加到5733.4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6亿元增加到12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1.4元增加到11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1.6元增加到3665.7元
30年,15.6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12月9日,省统计局召开改革开放30年主要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卢建明表示,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间,我省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达到10.1%,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省生产总值总量由1978年的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73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1倍。与此同时,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由365元增加到1694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2.2倍。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6亿元增加到120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30年间,我省产业结构由以农业、工业为主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
商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能源基地作用日益彰显。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6.3亿吨,全国第1位,比1978年增长5.4倍;焦炭9897万吨,全国第1位,增长26.8倍;发电量1760.5亿千瓦时,全国第7位,增长15.5倍;粗钢2506.4万吨,全国第5位,增长19.9倍;钢材2097.3万吨,全国第8位,增长27.3倍;化肥368.7万吨,全国第5位,增长10.4倍。能源基地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外输能源总量5.4亿吨标准煤,为1978年的11.6倍。1979年至2007年,我省累计向省外输出能源总量61.2亿吨标准煤,年均输出2.1亿吨标准煤。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4.1亿元,是1978年的59.1倍。国内旅游收入从1984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563.7亿元。金融、保险、证券业等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比1978年末增长419.3倍;各项贷款余额5394.5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14.8倍。境内上市公司由1993年的1家发展到2007年的26家。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35亿元,投资总量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57倍。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32.1倍。目前,与山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0个,其中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贸易伙伴达到23个。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总体实现小康。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4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1.6元增加到3665.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75元增加到2007年的810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91元增加到2683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6%。全省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7.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4.9万人,卫生机构由4995个增加到10036个。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2%和96.5%。(记者杨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