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有新田”换新颜:湖南新田县改革开放发展综述
|
|
时间:2009-09-14 |
|
“北有安乡,南有新田。”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昔日欣然赞誉新田人民战天斗地,把一个“山不成脉、水不成系、田不成洞、路不成网、树不成林、地下无矿”,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县,凭借一副副铁肩和一双双勤劳的手艰苦奋斗,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的英雄壮举。
近年来,38万新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对口扶贫的机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着力、四个坚持”: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工业和旅游两个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坚持解放思想,坚持项目立县,坚持上争外引,坚持团结共事。大力弘扬“南有新田”精神,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如今,新田已成为湘南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人民生活的乐土,客商投资的热土,创业兴业的沃土!
新型工业化扬帆急进
在交通落后、资源极度贫乏的条件下,新田工业长期在小规模、低效益的水平线上徘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把发展工业列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无工不富,无工难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办好工业”的热潮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兴起。从新田的实际出发,全面加快国企改革,明确大改、快改、彻底改的产权改革思路,整体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26家国有及集体企业顺利实现“两个置换”。烟厂平稳关闭,而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方达实业有限总公司;新丰纤维制品有限公司通过兼并重组,重新组建了梦都家纺有限责任公司;新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田家农场、冷冻厂、永泰饲料厂摇身一变为“鑫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消除了体制性障碍。
同时,坚持“项目立县、工业强县”。始终把完善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园区作为“第一推手”,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菜单”抓紧抓实,全力承接沿海转移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筑巢引凤”,先后规划建设了龙泉工业区、方达工业区、石羊冶炼工业区。大力“引凤筑巢”,引进中国国际关爱集团投资38亿元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城(北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并将园区科学规划为金属表面处理区、化工工业区、纺织工业区、高新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达到4000亩。在优化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全面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个窗口受理、一个部门代办、一次性捆绑收费、一周内限时办结”、“企业内部的事情企业办,社会的事情政府帮”等一系列“保姆式”服务,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招商,“走出去”广泛参加各种经贸活动。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专业招商小分队,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地开展驻地招商。以“赛事为媒,经贸唱戏”,积极举办“中国·永州(新田)南国武当山汽车越野竞技大赛”等赛事,吸引海内外关注新田,投资新田。大力开展网上招商、老乡招商、中介招商、函电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引资高潮迭起,为全县工业振兴打造了腾飞的“双翼”。
到目前,全县已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冶炼工业集群,形成了电子、机械制造、纺织、服饰、制药、农产品加工、五金塑胶等优势产业。到2007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比1978年增长59倍。仅今年1-10月,全县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实际利用外资106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8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2007年增长39%、24.45%。工业总产值实现12.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8.2%。
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县委、县政府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全县脱贫致富的重点来抓,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市场的理念推动农业,以服务的理念引导农业”,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十农户”、“农业经纪人 农户”规模经营。蔬菜、板栗等10多个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余万亩。
大力引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粮食、果蔬、养殖、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进鑫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万家鹅业有限责任公司、金龙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天君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诺伊尔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恒丰米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培植龙头企业85家,涌现出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万家鹅业还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办重点扶持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订单种、养殖,全县形成了粮、烟、果、菜、猪、鸭、鹅等七大支柱产业,建成10万亩优质稻、5万亩优质烤烟、10万亩优质水果、5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500万羽樱桃谷鸭、400万羽百草鹅等“万”字号订单生产基地,呈现出公司发展、农民致富的互动双赢局面。
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强化专业合作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服务,全面普及“良种良法”,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成立了枇杷协会、鸭业协会、百草鹅协会等54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确定县乡职能部门开展资金、项目、信息等对口联系和帮扶,指导协会组织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先后推广樱桃谷鸭、超然966红薯、美国布琅李、七彩稻等47个适宜新田土壤、气候等条件的特优新品种。全面普及生物抑虫、测土配方施肥等67项实用新技术,全县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比例占到7成以上。成功打造出“舂陵水果”、“秀峰蔬菜”等17个享誉华南地区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良种率、优质率、加工率、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多次被评为全省家禽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为打破基础设施落后这一制约全县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交通、电力、水利、通信及生态环境等的投资建设,强力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55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8.6亿元,增长156倍。
推进“大交通、大电网、大通讯”建设。积极上争外引,动员社会各界筹措资金、义务投工投劳,城乡路网基本建成。先后改造省道S323线、S215线和县乡主干道,建成门晒公路、大田公路、大冠岭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111公里。新嘉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改变了新田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争取到永蓝高速、京珠高速复线与新田县连接线建设项目,将全面打通新田外出的通道,形成大交通、大开放的格局,更好地融入华南经济圈。实施了“126”电力共富工程、农网二期、三期改造及城网改造,实现城乡村村通电、同网同价。建设110KV柏新双回输电线和110KV田家变电站,结束了全县主电源单线供电的历史。广播电视、宽带上网实现了村村通,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8.7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2.5户/百人。
实施“大城建”,加快旧城提质、新城扩容,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学经营城市,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道路,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有机结合,拍卖出租车经营权、户外广告设置权等,城市无形资产转为有形增值。把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捆绑,通过经营性项目融资推进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拓宽了城建项目和融资渠道。坚持组团开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别是县城主干道硬化亮化、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行政中心、文体中心、中山商业广场、双碧广场、青云公园等投资上千万元项目的建成,使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格局从1978年的东西不过1200米,南北不足900米,发展成为一外环、两纵、三横的县城主干道大格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氛围明显增强。到2007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6.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25%。
积极开展省、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用四年时间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县城的工作目标。并相应深化环卫体制、公交运营等改革。集中整治县城脏、乱、差,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县城环境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座宜居宜商宜游的新型园林旅游城市雏形凸现。
旅游开发不断升温
2007年5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发掘、开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兴起“旅游旺县”开发热潮。一年多来,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聚集效应日逐明显,做旺了县域人气,提升了新田的知名度。
引进“智囊团”高起点开发新田旅游产业,先后邀请省文物局、省社科院、国家民俗协会、省旅游协会的专家对县内大冠堡古堡群,龙家大院、谈文溪、彭梓城古村落等进行了挖掘和考古,认定全县有8个主类,26个亚类,66种基本类型,234处旅游资源。其中,至少有6处可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可申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可申报为世界民俗文化遗产。
聘请全国知名旅游策划公司科学规划新田旅游产业,准确定位全县旅游为“访古探秘·快乐之旅”。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加大旅游项目招商,积极引导景区群众、社会各界入股参股开发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基础建设,旅游公路等6个项目全部纳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400万元。景区景点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发展旅游产业的“大门”迅速打开。新田由过去的旅游“空白县”一跃成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龙家大院景区通过村民入股、社会参股等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万元,完成了古民居修缮、月塘改造护砌、停车场和门票站建设,将于近日对外营业。
民生新田魅力彰显
“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根本举措。30年来,推进科教兴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民生之举在新田大地演绎成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加大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设立科学技术奖励专项资金,多渠道引进骨干科技人才,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开展科普教育,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7%。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坚持“扶贫先扶智”,县委、县政府定期议教,实行县乡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落实县直单位定点联系中小学校的工作机制。设立了中学教师学科带头人津贴、边远山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在从未拖欠教职工工资的基础上,优先发放了教师津补贴。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实行扶助贫困大学新生、救助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特困生、奖励中学特长生、补贴农村独生子女和两女结扎户子女等一系列政策扶助。县委、县政府还决定,从2008年起连续5年递增1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为全县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到目前,全县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学生人均校园占地面积达到国标,涌现省级园林式学校3所,市级园林式学校11所,市绿色学校3所。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列居永州市第一,教育“两项督导评估”名列全市榜首。
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2005年,新田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展县,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全县农村人口的64.5%,兑现补偿金382.95万元。为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更多优惠,县里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住院补偿的起付线。并资助37426人次农村特困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和军烈属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312804人,参合率91.51%,高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近10个百分点,受益面、受益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指标以及规范管理等均名列全省前茅。荣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试点县”称号。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努力实现农民群众就近就医,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坚持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行县、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把农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延伸机构,为全县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机,农村卫生室添置了紫外线消毒管、高压消毒锅等。农村卫生员按农村人口比例配备,公开招考,一年一聘。县财政每年安排62万元农村卫生员岗位补助工资,实行绩效考核。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大部分医疗服务项目都能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例不出乡”。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今年参保3.4万人,初步实现了“全民医保”。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管理机制,计划生育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际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保持持续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在全省推广,产后术后随访工作制度在全市推广,是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县。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平安新田”创建,社会治安状况名列全省前列。
群众文化福泽万民
繁荣地方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精神食粮。建立激励本土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新田县优秀文艺作品评选奖励办法》,从2007年元月1日起,县财政每年安排6万元,对在新田县境内生活、工作者或新田籍作者以新田历史人文为背景创作,当年发表的文艺理论、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新田籍作者与外县籍人士合作的文艺作品,新田籍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进行评选、奖励。对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作者进行重奖,分别奖励一、二、三等奖获得者1万元、6千元、3千元。培育和发展国家、省、市文艺协会会员600多人。并积极为广大文艺爱好者从事创作创造条件,经常组织各种文艺采风活动。形成了“新田人写新田,新田人画新田,新田人唱新田”的繁荣景象,每年在国家、省级报纸、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近千篇,今年还拍摄了首部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武当龙影》,将于近期搬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荧幕,受到广泛关注。
坚持政府买单,推动城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加快群众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新田县关于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实施意见》、《新田县扶持农村群众文艺组织的决定》、《新田县关于行政村篮球场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用3到5年时间,在全县378个行政村村村建好一个标准篮球场。到2008年,全县已建成农村标准篮球场87个,建成乡村、社区图书馆(室)400多个,广播站近400个,文化站19个,常年开展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大院45个。其中新隆镇文化站和十字乡文化站被评为“全国百强”文化站。建成新华广场、秀峰广场、双碧广场、龙泉广场等4个供群众休闲、娱乐的市民广场,总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发展“戏曲协会”、“民间工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金陵镇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艺协会、文化活动队伍200多支,全县80%的行政村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艺团队。
“一声改革,万象增辉,神州融入三春景;二字创新,九垓致富,福气齐临百姓家。”2007年,新田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4.25亿元,比1978年增长40.6倍。人均GDP从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2007年的7231元,增长36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59.5:23.0:17.5调整为2007年的35.7:20.1:44.2,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12亿元,是1978年的13.3倍,年均递增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533元增加到2007年的9082元,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67元增加到1764元,增长26倍。1993年到2007年,全县未解决温饱人口从23.1万人减少到4.28万人,减少18.82万人。
如今,新田全县上下正以创新为动力,继续弘扬“南有新田”精神,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拓展旅游产业,不断强化民生意识,加速和谐新田、小康新田建设,不久,一个更富朝气、更具活力的崭新新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记者张新国刘岳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