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
|
|
时间:2009-09-14 |
|
霍林郭勒市地处科尔沁腹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一座年轻城市。1985年建市之初,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徘徊不前,在通辽市属于发展缓慢的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霍林郭勒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煤炭、电力、铝业、煤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3亿元,位列全区旗县(市区)第22位,蒙东旗县(市区)第4位。人均GDP1.3万美元,达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完成11亿元,一举成为通辽地区财政实力冠军,位列全区第19位,蒙东旗县第3位,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46位,进入全区经济最具发展活力旗县前10强,被中国科学院中小城市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现在的霍林郭勒正在实现着四个转变。
一、更新思路,抢抓机遇,实现经济发展由徘徊不前向快速发展转变。建市初期,霍林郭勒市由于受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发展方式粗放,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工业经济发展步履艰难,传统农牧业特征明显,农牧民增收严重乏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自治区实施加快东部盟市发展战略,为资源富集的霍林郭勒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霍林郭勒市敏锐地意识到,霍林郭勒要大发展,就要抢抓机遇,下大力气做好能源转换这篇大文章,确立了“重点打造煤电冶化产业群,把霍市建成蒙东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霍林郭勒人以自我加压的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迈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的坚定步伐。
近4年来,经济指标裂变式增长,民众收入不断攀升。2007年,霍林郭勒市经济总量是“十五”时期经济总量的总和;人均GDP是2000年的10倍多;财政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4番,占通辽市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20%。全市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用了18年时间,从1亿元跃升至10亿元却仅用了4年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村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居民收入水平已进入全区前列。
二、立足资源,科学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分散型向集群、多元化转变。建市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业定位尚处于探索阶段,虽先后组织实施了“开放带动”、“工业兴市”、“农村经济产业化”等一系列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霍林郭勒市委、市政府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能源工业城市的总体目标,以能源转换为主线,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三化”水平,力争把霍林郭勒市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转换基地。至此,霍林郭勒拉开了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与推进煤电冶、煤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序幕。
2004年,霍煤鸿骏铝电、中电投霍林河坑口电厂、霍宁碳素、南澳能源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运作多年的能源转换开始起步,单纯依靠煤炭支撑经济发展的历史被彻底改写。到2005年,煤电铝、煤化工产业构架基本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经济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
2006年以来,霍林郭勒市继续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抓手,强势推进工业向集群化、多元化、高端化演进,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仅2007年一年就实现了铝后深加工从破题到全面推进的跨越式发展。霍煤精铝、银风铝盘杆、霍煤鸿骏铝扁锭等7个铝后深加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霍煤恒大铝粉、霍煤精铝项目还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煤化工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南澳能源、褐煤提质、煤焦油等一大批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并投产,煤化工产业集群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铝电和煤化工产业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大发展,除火力发电外,运作多年的风力发电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大唐、京能、华富先后进驻霍林郭勒。今年,北京伟豪2.5万吨电子铝光箔项目、浙江新元泰集团3000吨多晶硅项目开始动工兴建,电子铝光箔项目建成后产品将占世界电子铝光箔份额的四分之一。5年前,霍林郭勒还是一个以煤炭为原材料的能源输出基地,而今天,这里不仅是蒙东乃至东北地区的能源输出基地,而且已经成长为能源转化基地、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煤炭、电力、铝业、煤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业已形成。
作为第二产业载体的霍林郭勒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设成为自治区16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连续两年获得自治区发展速度效益奖,被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重点开发工业园区,2007年荣获了“环渤海省级开发区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第三名,2008年又荣获了“首届中国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第36名,内蒙古地区第2名。
三、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实现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霍林郭勒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过去交通落后,远离市场,既没有大城市和经济体的辐射带动,也没有国家政策倾斜,对外省区企业吸引力不大。但在近年来这里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成功地引进了一批区外大企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霍林郭勒市针对工业发展中“小、粗、低、重”等问题,下大力气引进和培育大型高效能企业,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构筑“大煤田、大煤电、大铝电、大循环”的产业体系。
霍林河矿区始建于1976年,1999年初作为自治区改革试点组建了霍林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建立了全新的集团化管理体制。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2003年霍林河煤田被自治区列入7个5000万吨级煤炭基地之一,2004年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2004年,霍煤集团分立为“通辽市霍煤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霍煤集团公司在通辽市政府的授权下,以新集团公司为主体,寻求战略投资伙伴进行企业增产扩股。2004年公司正式实现了集团层面上的增资扩股,与国家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出资组建了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到2007年成为蒙东地区唯一产值过百亿企业。
近年来,中电投、京能、大唐、南澳等企业相继落户霍林郭勒市,在火力发电、风电、铝后加工、煤化工等领域抢占发展先机,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发展到41家。2008年,实施的新建、在建工业重点项目49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16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5个,超5000万元项目11个,超千万元项目20个,超500万元项目3个,标志着霍林郭勒市发展登上了新的台阶。
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来势,霍林郭勒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提出争创蒙东“收入最高、环境最美、产业最优、活力最强、社会最和谐”地区的奋斗目标,实施“三个10%”的财政支出政策,即坚持每年拿出可用财力的10%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1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用于提高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全力打造和谐社会典型。他们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全国首创成立了“市民诉求服务中心”,制定了每天有一名市领导到服务中心接待群众等多项措施,为解决群众难题、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开始实施“三免一补”政策,增加了免住宿生住宿费,先后有1502名学生享受到了“三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课本费,实现中小学生完全免费就学,并由财政买单实现免费高中教育。从建市之前的霍林河办事处医院开始起步到2008年,霍林郭勒市已拥有3家综合性医院,另有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计划生育服务站、妇幼保健院各1家,今年又积极争取中发行3000万元项目贷款,全面改善了全市医疗卫生装备状况。抓住自治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统筹区的机遇,在通辽市率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补差和农村社区年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提高到167元和511元,还落实了7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政策。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目的,率先在全区各旗县(市、区)中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首批开发建设的4.4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于2007年9月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霍林郭勒市打造蒙东地区“五项之最”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协调,初步形成了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商业流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霍林郭勒市已走过了23年的发展历程。23年来,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克服困难,携手并肩,奋力拼搏,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在边疆荒原上建设了一座新城市、新家园,而且借助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成功构筑了一座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超乎寻常的“霍林郭勒速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举成为蒙东地区的领头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