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改革经验 >
推荐资讯
上海市浦东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成本赚一亿(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网站纷纷报道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骤在1小时内快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兑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倍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推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定西市农民在马铃薯交易中心销售马铃薯。
  新华社发

  编者按: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定西的经验,关键一条是苦干加会干。苦干就是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的“三苦”精神;会干就是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定西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脱贫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提要】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成绩的取得,源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发扬“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务经济,探索循环经济,并把基层党建创新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了起来。

  一、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2.66万,其中农业人口258.36万,占88.3%。总耕地面积770.6万亩,农村居民人均2.9亩。全市海拔1640—3941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干旱多灾,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矿藏资源主要有红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储量分别为0.24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和1.5亿立方米,另有金、银、铜、锑等小型矿藏零星分布。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3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同时,还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以及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

  历史上的定西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近代以来的定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1876年给朝廷的奏折里讲的,当时的陇中就是现在的定西一带。二是“定西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政府有责任”。这是1972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讲的。当年,周总理听了定西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状况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并派国家有关部委实地调研后进行救济。三是“这里(指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来定西考察后作的结论。这三句话,是对定西从近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基本情况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前,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一是综合实力薄弱。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0.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财政收入3019.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元。农民“穿的黄衣裳(救济的军衣),吃的救济粮,住的土窑洞,睡的无席炕”,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农业生产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78年前的29年,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4%,而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却为2%,人均产粮由50年代的300公斤下降为60年代的260公斤、70年代的250公斤。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作物单一。三是工业基础差。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效益低。1978年,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60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71个,集体工业企业389个,工业总产值仅为0.88亿元。四是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由于农村严重缺乏燃料、饲料、肥料,群众铲草皮、挖草根、砍树木、滥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原本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科研、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欠账多,同整个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197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8个,病床1551张,卫生技术人员160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医生0.87人、病床1.44张;有中小学校3927所,在校学生51.1万人,教职工1.85万人,高考上线人数440人;商品供应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14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99年的3.37倍、1978年的40.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22元,是1999年的3.2倍、1978年的29.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6.08亿元,是1978年的20.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3亿元,是1978年的24倍。农业增加值39.24亿元,是1978年的23.9倍,粮食总产量83.07万吨,是1978年的1.84倍。

  ——经济结构明显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农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6︰10︰24调整为2007年的39︰22︰3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8.99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9%;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1978年的91.9︰8.1调整为2007年的78.4︰21.6,夏秋比由61.3︰38.7调整为28.2︰71.8,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8.6万亩,已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4%。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元,是1978年的34.6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是1978年的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00元,是1978年的434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80年的12.8%下降到2007年的3.13%。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普及、科技推广及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及食用菌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定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到企业全面推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每万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由1977年的1400人增加到200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7年的82%提高到99.1%;初中阶段入学率由1977年的不足60%提高到96.3%。30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幅21.2%,2006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8.76亿元,占财政支出28亿元的31.27%。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市乡以上各类卫生机构总数197个、病床4937张,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09个和338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3人,是1978年的近2倍。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二、推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历届地委和行署、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抢抓国家“三西”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市情认识,逐步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坚持发扬“三苦”精神,不懈推进扶贫开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实际出发,定西人民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实干精神,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持“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梯田、建水窖、兴水利、建农路,将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农户增收有机结合,使农村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梯田 水窖 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为农民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3年以来,国家一直将定西各县区作为“三西”、“老困”县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20多年来,国家给定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42亿元,开展了以解决群众生活窘迫的救济式扶贫,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开发式扶贫,以开发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解决温饱的综合开发式扶贫,有效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定西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加快稳定解决温饱进程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突破口,按照“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以政府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施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把持续改善生态、生产基本条件与推进重点乡村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扶贫开发进程。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7.83万人,绝对贫困面由1982年的78%下降到2.94%,低收入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4.99万人减少到42.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7%以下。

  (二)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践行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定西市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在充分吸收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将定西生态脆弱、干旱缺水、高寒阴湿等农业生产的劣势,看作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按天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使之由对抗性结构向适应性结构转变;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就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有比较优势就开发什么;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就是苦干加巧干,重视科技教育,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教支撑之上。“三个顺应、三个遵循”为“三苦”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定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原则。2003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和市政府针对全市城市经济比较薄弱的实际,适时作出了主攻项目、工业及城镇“三大建设”的决策部署,进而形成了“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的工作思路及“产业富民、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产业富民与工业强市,逐步形成了围绕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办工业、繁荣第三产业的新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方式上,注意把政府推动同市场引导相结合,实现了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市场引导与组织推动并重的转变,促使各级党政组织用市场思维指导经济工作、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生产、用统筹思维部署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利用定西干旱冷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具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并注意把现代工业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和营销策略引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领域,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建设及营销队伍建设,稳定种植规模、扩大良种覆盖、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培育经合组织、建立营销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5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中获得收入136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3.2%。尤其是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了种薯生产、鲜薯销售、加工转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500万吨左右,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深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脱毒种薯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粒。定西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和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及鲜薯销售基地。200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全国马铃薯专家委员会在定西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并穿插举办了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展览、第五届“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定西还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市场发育缓慢的实际,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和跨区域发展,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多个,会员农户近5万户,带动农户33万户、农民140万人,占农户及农民总数的54%以上,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促进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闯市场及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盘活存量促增量、依托资源上项目,每年新建10个重点工业项目,特别是2007年中铝西北铝5万吨铝箔加工项目、金羚公司精品肝素纳项目、华腾石油机械公司特种车辆、中盐武阳盐化公司30万吨盐硝联产等项目的建设,壮大了工业经济总量,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8%。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铝冶炼及深加工、水电一体化开发和建筑建材四大工业体系。

  (四)坚持在生态脆弱地区探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之路。生态环境恶劣,是制约定西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十年来,定西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兴修梯田、植树种草、推进流域治理。全市累计兴修梯田575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85%,安定区和全市64个乡镇实现了梯田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8%。近几年来,定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300多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尤其是2005年以来,通过在全市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已实施封禁面积156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1.4%,种植优质牧草61万亩,建设养殖小区60个,改良牛羊35万多头(只),改造圈舍45万平方米,发展养殖大户7.4万户,配套发展沼气4.14万户,并创立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了农民在生态持续改善中就地增加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条草畜转化、肥气循环、农民增收及生态不断改善的良性发展之路,使定西脆弱的生态走向自我修复。

  (五)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紧紧围绕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一项大产业的总目标,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关键来抓,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全市每年输出劳动力60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13亿元左右,人均创收2100多元。在推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中,注重把好“四个关口”:一是调查研究,健全机制,把好劳务培训输转组织领导关。二是打造品牌,搭建平台,把好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关。在劳务技能培训上,突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两后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半年至两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把这部分劳动力培养成较为熟练的产业工人;第二个层次是对农村有外出就业愿望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依托市、县现有的培训基地、培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对农村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赴新疆季节性拾花工的引导培训,提高拾花技能技巧,增强维护自身权益和保障安全的能力。三是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把好劳务培训输转资金统筹使用关。四是跟踪服务,维权到位,把好劳务输转的稳定就业关。

  (六)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越是自然条件差、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就越多,就越是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举措。针对吃水难问题,1995年以来,在干旱山区大规模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全市新建和维修配套集雨水窖21万眼,建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590处,累计解决了150万人、80万头(只)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和31.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针对上学难问题,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全市7个县区全部实现了“两基”达标,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普通高校入学人数连续3年都在万人以上;针对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各类卫生项目,使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及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形成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25.4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7.06%;针对行路难问题,改造提升县际公路9条,建成通乡油路15条,100%的乡镇和99%的村通了公路;针对用电难问题,建成定西、临洮330千伏输变电等重点电力工程,完成一、二期农网改造,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99%,农村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9%和89.3%;针对就业难问题,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近4年全市为548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信贷1.04亿元,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市3073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就业援助,去年还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2万人。积极开展救济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累计完成灾民建房4.92万间,发放救济救灾资金1.14亿元。城市低保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标准连续3年每年提高10%,农村低保经过试点,正在全面推开。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七)坚持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基层党建创新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课题,定西于2000年7月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既为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发挥先进性找到了有效载体,又促进了党建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开发,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农民致富在产业链”的农村党建新格局。目前,全市产业党组织已发展到400多个,有9000多名贫困党员实现脱贫,1.1万多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5400多名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为党员,5200多名致富带头人被群众推选为村组干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中致富能人已占到80%以上。

  回顾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每一个进步都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分不开的。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派人到定西了解当地贫困状况并进行救济。1986年5月,胡耀邦同志到定西考察,要求当地干部带头种树,并给定西人民寄来树种。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12月和2000年6月两次到定西考察,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胡锦涛同志于1999年9月和2007年2月两次到定西考察,希望定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希望定西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加快奔小康。定西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牵动着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三、定西未来发展前景

  尽管定西在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等因素,定西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定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任重而道远。

  今后,定西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特色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促进和谐抓民生、组织保证抓党建,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到2010年,全市特色经济形成完备体系,努力打造“中国薯都”和“西北药都”;到202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市和谐文明特色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现初级小康。定西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人一能之我百之——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时间:2009-09-14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文化战线好戏连台
    下一篇: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
    相关链接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瞬间沧桑·图片中的30年(1)大
    ·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福建省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
    ·要GDP,更要碧水蓝天
    ·继续解放思想的中心课题仍然是“
    ·谱写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大包干”带来大发展:安徽凤阳
    ·在浙台商正加速崛起与浙江经济比
    ·我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幅跃升
    ·浙江经济,三十年传奇
    ·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
    ·改革开放30年:平安浙江,幸福的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稳居第三位
    ·与时俱进推动基层全面建设发展进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法治浙江,和
    ·纪念改革开放30年:风正帆扬党旗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农业版图”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苏大事记
    ·解放日报评论员:力推“中国制造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西省解放思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浙江划时代的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十):中国真
    ·辉煌30年:三十年出入境变化凸显
    ·改革开放30年:山东改革创新无止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实现大跨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港澳资企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圣地
    ·深圳: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